第150章 南巡消息,春雷将至!(第2页)
王奎山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知道有些话不是闲聊这么简单。“一切手续都在按部就班走,县里各部门都在支持。设计院的同志也去看了,老秦自己也出了不少想法。放心吧,红星厂的钱,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
嘴上这么说,王奎山心里却是警惕起来。红星厂的高速发展,秦奋的特立独行,已经开始引起一些人的侧目,赞许有之,疑惑有之,嫉妒……恐怕也少不了。尤其是要挖外地,甚至是省城、京沪的人才,这对现有的人才流动体系和地方格局,都是一种冲击。一旦操作不慎,可能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或许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的一丝凉意。风已经开始吹了。
而在荒地那边,李顺才、李大柱和周海涛三人,正面对着更具体的现实难题。
“按照海涛说的,像高精度实验室、恒温恒湿环境这些,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要求很高。”李顺才一边看着图纸,一边用拐杖点点地面,“尤其这地质,
“是啊李叔,这不是最高的。”周海涛扶了扶眼镜,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区域,“还有大型设备的区域,比如我们以后可能需要的高倍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甚至未来的中试生产线里可能会有大吨位的高压反应釜,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承重和防震设计。有些设备对层高也有要求。”
李大柱蹲下,抓起一把土壤:“别提设备了,海涛,你说要那什么材料分析仪,国内哪去买?省所都没有几台,都是宝贝疙瘩。高精度加工中心,以前听县机械厂的老陈说过,一台就好几十万,还是老旧型号。咱们要的那个精度,怕是国内根本就造不出来。”
他顿了顿,又说:“就算能买到,或者秦厂长真能搞来,那操作这些设备的人呢?咱们厂里最厉害的钳工孙师傅,他能把柴油机零件做到头发丝那么细,可要操作分析仪、加工中心,那得是专门学过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才行,还得有经验的。”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硬件固然是基础,是“千金”,但能驾驭这些硬件的“千里马”,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秦厂长说了,设备他会想办法。”李顺才拍了拍李大柱的肩膀,“咱们先按最好的标准规划建筑,把空间、承重、水电、通风、排污这些基础都做好。这些花钱就能解决。至于设备和人……这是另一场攻坚战。”
周海涛叹了口气:“省研究所一年经费才多少?我听京城和沪上的同学说,他们那边的大学和院所,有些项目经费是国家直接拨款,动辄几十上百万。实验设备更是国内最先进的,有些甚至能申请国外访问学者资格,出去交流学习。咱们这里……除了秦厂长的本事和我那破旧的内燃机知识,还有什么?”
他的担忧代表了凤栖县的现实困境。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平台,而一流平台不仅仅是砸钱建楼买设备,还需要学科带头人、学术氛围、交流机会、项目资源、配套产业等等一系列要素。凤栖县在工业基础上有红星厂,但在科研生态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有希望!”李顺才斩钉截铁地说,“以前咱们厂,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能有什么希望?现在呢?效益这么好,材料卖到国外去,柴油机项目眼看着就要成功!秦厂长敢想敢干,他手里总有咱们想不到的门道!他能搞来技术,也一定能搞来设备和人才!”
老李头的话语中,是朴素而坚定的信任。这种信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秦奋一次次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历。
李大柱也被点燃了斗志:“对!管它有没有,先把地方弄出来!路咱们自己修,围墙自己砌,地基不够硬,咱们弟兄们多下力气夯!大不了从头学,秦厂长说了,咱们现在学多少东西,都不怕浪费!”
三个汉子在荒地上比划着,规划着未来的蓝图,虽然困难重重,但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是想把“马骨”的物理形态先搭起来的人。
彼时,凤栖县的夜晚已悄然降临。红星厂厂办的灯光映照着伏案写作的小杨和查找资料的张巧玲。李顺才三人也带着一身泥土回到厂里,继续研讨着图纸。而在远处,县政府大楼里,王奎山正拨通了几个关键的电话,为那封字句大胆的公开信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