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声名远播,温州模式的代表(第2页)
县里好几个乡镇都派人来红星厂“取经”,想知道红星厂是怎么把破厂子搞活的,基金是怎么运作的。有人开始说,红星厂这就是走了另一条路,自己闯市场,自己賺钱,赚了钱反哺地方建设,这不就是现在报纸上说得火热的“温州模式”嘛!甚至有人称秦奋是凤栖县的“温州模式”代表人物。
王奎山听到这些议论,觉得十分贴切。他越来越佩服秦奋的远见。设立这个基金,不仅仅是捐了五十万,更是为红星厂竖起了一块金字招牌,赢得了无价的声望。
这种声望迅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优势。之前一些对红星厂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轻视的县直单位,现在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县财政局积极配合基金资金的定向拨付,教育局和卫生局更是把红星厂列为了最重要的“企校共建”、“企医合作”单位,有什么需求和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红星厂协调。
更让秦奋欣慰的是,这种声望也提升了红星厂在人才市场的吸引力。以前虽说工资福利好,但毕竟是县里的农机厂,出去说也不够硬气。现在不一样了,“红星厂”这三个字在凤栖县和周边成了响当当的招牌,是“有本事”、“有前途”、“有社会责任感”的代名词。一些原本打算去市里甚至省城找工作的县高中毕业生,或者是从外面技校、中专毕业回乡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找到厂办,询问有没有招聘名额。远风品牌在市场上一骑绝尘带来的荣耀感是物质层面的,而工厂造福乡梓带来的自豪感,则如同一种精神纽带,将职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秦厂长,咱们厂现在真是‘好名声’传遍十里八乡了!”刘副厂长兴奋地对秦奋说,“以前去县里办个事儿,有时候还得看人眼色,现在可不得了,人家老远就迎上来,问东问西,对咱们那叫一个热情!”
秦奋点了点头:“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的活力。红星厂的根扎在凤栖县,咱们把这个根须养得更壮,工厂才能长得更高。”
他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因为捐出的五十万,更是因为红星厂展现出的与时代同行的开放姿态、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实力,以及最重要的——这份心系桑梓的情怀。在那个物质匮乏、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企业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收益回馈地方,这无疑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它打破了一些人对企业“逐利”的刻板印象,树立了新的企业形象。
系统提示的“声望值大幅提升”,他感觉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外界对他和红星厂态度的改变,以及办事效率的提高。而“提升地方协同效率与人才吸引力”这个【乡梓发展】模块的核心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地方政府部门更愿意配合,办事效率更高,这是协同效率;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愿意加入红星厂,这就是人才吸引力。
凤栖县,因为红星农机厂的存在,仿佛提前嗅到了改革开放更深层春风的气息。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不是依靠国家拨款,不是守着老僵死的体制,而是通过奋斗、创新、市场竞争积累财富,再将这份财富赋能给自己的家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秦奋站在窗边,看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听着隐约传来的机械轰鸣声。这是一九九〇年的春天,乍暖还寒,但凤栖县的心里,已经萌生了新的、温暖的希望。他知道,红星厂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挑战会更复杂,市场竞争会更激烈,技术的迭代会更快。但有了这片土地的支持,有了这些充满干劲、心怀希望的红星人,他觉得,一切都值。
“声名远播,这块无形资产比真金白银还重要。”秦奋心想。它会让红星厂在未来的发展中少很多阻力,多很多助力。它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合作机会。它会进一步巩固红星厂在凤栖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地位。
未来的蓝图,正在秦奋的脑海中徐徐展开。红星农机厂,这个他一手打造的企业,将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农机、电器的工厂,它会成为一个标志,一个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而凤栖县,也将因为红星厂的存在,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叮!”
正在秦奋思索之际,脑海中再次响起了熟悉的系统提示音。
【新的支线任务生成:【打造区域经济引擎】,任务详情:依托红星农机厂的成功经验,引导凤栖县及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集群,将凤栖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外的“先行示范区”。任务奖励:【区域科技协作网络】权限开启,【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图谱。】
秦奋眼睛微微一亮。系统果然将他的思绪引向了更宏大的目标。不止是要做好一家企业,而是要以这家企业为核心,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凤栖县,先行示范区?这可比“温州模式代表”的称呼更具野心,也更符合秦奋心中那个宏伟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