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42章 乡情难忘,回报桑梓(第2页)

李顺才也激动地搓着手:“修路好!电网好!方便咱们也方便大伙儿!到时候,咱们车间组织人去义务劳动都行!”

张巧玲更是眼神晶亮:“基金的名字也好听,乡梓发展基金……让人心里暖暖的。”

刘栓柱和李大柱虽然听不太懂大道理,但一听给老家修路、给学校捐钱,心里也觉得特敞亮,腰杆更直了。跟着这样的厂长,不光自己有奔头,还能帮到家里人、帮到乡里乡亲,这面子可太足了!

“行!那这事儿咱们就算定了,”秦奋拍板道,“散会后,王书记、李所长、刘副厂长、老王科长、老刘同志,咱们几个和巧玲、大柱、栓柱一起,再坐下来碰个头,把基金的具体方案和组织形式细化一下。争取年前就把第一期资金到位,先把修路的事情先落实一步,开春就能动工。”

“好嘞!”

“没问题!”

大家纷纷应声。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在年终奖和年货的喜悦之上,又为他们增添了一层更深远的意义和使命感。

秦奋望着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凤栖县的灯火开始零星亮起。这片土地并不富裕,但充满着朴实和勤劳。红星厂的崛起,或许只是一个火星,但希望能点燃更多希望的火焰。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心中默念。要实现那个宏大的工业蓝图,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除了技术和人才,更包括人心和情感的联结。回报桑梓,便是固本培元的第一步。

带着这份新的使命感和充盈的内心,秦奋走下主席台。他知道,这个晚上,许多红星厂的职工会将年终奖的喜悦和秦厂长描绘的未来一同带回家,也将带着对红星厂更深沉的感情。

而很快,他们就会看到,红星厂不仅能让他们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能让他们的家乡,也因为这个浴火重生的工厂,开始变得不一样。

县委县政府很快收到了红星农机厂关于成立“红星乡梓发展基金”,并首期捐款五十万元用于县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改善的正式报告。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凤栖县。

正直县里年终总结、财政吃紧的时候,这笔从天而降、却又源于本土企业的巨额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极大的荣誉。县领导震惊之余是狂喜,是感动。他们对红星厂的认识,从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国营厂,到突然腾飞的明星企业,再到如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县里的模范代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陈书记和马市长立刻拍板,将红星厂的这一举动作为全县学习的典范,并决定全力配合支持基金的实施。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红星厂作为县域经济龙头,其未来发展潜力带来的巨大信号。一个愿意将自己发展成果回馈地方的企业,其根扎得更深,其影响力也更持久。

秦奋没再回招待所,直接住进了厂里简陋的临时宿舍。接下来的几天,他与王奎山等厂领导一起,频繁与县里相关部门对接。他提出的“红星乡梓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构架,引入外部监督的理念,以及资金使用方向的透明化管理,都让县里领导耳目一新,既觉得棘手,又觉得放心。

最终,经过几轮沟通,管委会成立,王奎山任主任,秦奋任副主任,县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卫生局各派一名代表进入委员会担任监督成员,同时邀请了县里的老干部代表和红星厂的职工代表担任群众监督员。五十万元的首期资金被妥善存入专项账户,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

第一个落地的项目便是修缮通往红星厂的这条约三公里的主干道。秦奋提出采用更坚固耐久的水泥路面,而不是传统的碎石路。县交通局的领导一听,觉得这是大手笔,但资金充足,加上秦奋甚至能画出更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材料配比,他们只剩下点头称是。

第二个项目是捐助县二中。秦奋没有直接给钱让学校自由支配,而是详细沟通后,由基金出资,按照秦奋提供的图纸和设备清单,为学校新建了一栋现代化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教学设备和仪器。这让县二中的师生们喜出望外,也让其他学校羡慕不已。

第三个项目则是支持县医院添置了一台x光机和一批基础医疗设备,改善了县里的医疗条件。这让凤栖县的父老乡亲们,特别是红星厂的职工及家属,都能享受到更方便、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这几项实实在在的投入,发生在年终奖发放的同一时期,迅速在凤栖县引起了轰动。大家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听说红星厂那个秦厂长,给县里捐了五十万啊!”

“啧啧,五十万!那得是多大一笔钱啊!县里多少年也攒不出这么多啊!”

“不光捐钱,还给咱们二中盖了新楼,买了好设备!俺家孩子说,现在做实验都不用排队了!”

“还有县医院,新添了x光机,以后看病方便咯!”

“这条去红星厂的路也要修成水泥的了,以后进城赶集都方便!”

这些议论声,带着朴实无华的惊叹和感激,流淌在老百姓日常的交谈中。原本不少人只觉得红星厂是秦奋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赚了点钱。但现在,看到厂里发那么多年终奖,又拿出这样一笔巨款回报桑梓,他们才意识到,红星厂是真的不一样了,秦奋是真的有情怀,有担当。

红星厂和秦奋的名声,在凤栖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比任何形式的宣传鼓动都要有效。职工们走出去,也感到无比自豪。

“我在红星厂上班!”这句话说出来,在凤栖县,腰杆都能挺得更直。

秦奋要的,就是这种由内而外,由厂到县,由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提升。这五十万元,不仅仅是慈善捐款,它是红星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凝聚人心、赢得支持的长远布局,是为秦奋描绘的那个宏大未来,打下的最坚实的基础。

随着春节的临近,凤栖县处处洋溢着喜气。不同于往年的清贫,今年的年味儿格外浓郁。红星厂的职工们家里,拎回来的鱼啊、肉啊堆满了厨房,崭新的布料摆在柜子里,口袋里揣着厚实的钞票。他们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而在凤栖县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谈论着红星厂,谈论着秦厂长,谈论着那五十万元的乡梓基金带来的改变。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着红星厂能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让凤栖县,从此也焕发出新的光彩。

新的一年,一九九零年,即将到来。全球的政治经济局势或许波谲云诡,但凤栖县的红星农机厂,已经做好了准备,向着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坚定地迈出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