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外汇券到手,稀罕物!(第2页)
“至于控制系统,”陈建国看向一位负责电气控制的工程师,“我们需要开发一套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工业pC的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生产线的集中监控和智能化调度。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基础,但还需要加强学习和引进新技术。”
秦奋对于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同样寄予厚望。他深知,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自动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是海量的。如果星辰能够抓住这个机遇,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潜力巨大的市场。
为此,秦奋特地从“财富帝国系统”中兑换了一些关于“初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原理”的知识模块,并将其中的核心要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了陈建国和他的团队。这些来自未来的知识,虽然只是初级,但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自动化行业而言,无疑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在秦奋的隐性支持和陈建国的带领下,星辰精机的自动化装备研发部迅速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
团队兵分几路。
一路负责对现有齿轮加工车间的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调研和数据采集,分析自动化改造的瓶颈和难点。
一路负责考察和选型国内外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零部件,进行技术评估和商务谈判。
一路则开始着手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关键模块的详细设计。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陈建国还积极推动与国内一些在自动化领域有一定积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他亲自带队拜访了沪市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几所在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控制领域享有盛誉的高校,寻求技术支持和人才合作。
集团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钱敏在秦奋的授意下,为自动化装备研发部批拨了专项研发经费,用于设备采购、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张明也协助处理了相关的技术引进合同和知识产权保护事宜。
日子一天天过去,星辰精机自动化装备研发部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设计图纸堆满了办公桌,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仿真模型,实验室里不时传来设备调试的声响。
期间,秦奋也多次亲临研发部,了解项目进展,与技术人员交流讨论,为他们鼓劲打气。他看到陈建国带领的团队,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心中倍感欣慰。
“老陈,自动化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必须走下去。”一次视察时,秦奋拍着陈建国的肩膀说道,“眼光要放长远一些。我们不仅仅是要改造自己的生产线,更要通过这个过程,掌握核心技术,培养专业团队,最终目标是能够为外部客户提供成套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这才是我们星辰精机未来的星辰大海!”
“秦总放心!”陈建国眼神坚定,“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星辰自己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就能在车间里跑起来!”
时间来到了1993年的盛夏。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攻关,星辰精机齿轮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的首个关键模块——基于六轴工业机器人的自动上下料单元,终于完成了初步的样机搭建和调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秦奋、陈建国以及研发部的核心成员,都聚集在实验车间,紧张地注视着那台橙色的工业机器人。随着陈建国一声令下,机器人灵活的手臂精准地从料仓中抓取一个齿轮毛坯,平稳地送入数控车床的卡盘中,然后又准确地将加工完成的齿轮取出,放置到传送带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虽然这只是整个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一小部分,但它的成功运行,无疑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年轻的技术员们忍不住欢呼起来。
陈建国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他紧紧握着拳头,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