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85章 釜底抽薪,银行的刁难(第2页)

至于那个“个人形象与商务礼仪速成包”,秦奋不由得苦笑了一下,看来系统也觉得他这个千万富翁的“形象工程”有点跟不上了。

消息是藏不住的。星辰机械厂年利润过千万,秦奋个人身家也水涨船高的消息,很快就在红星市的商界和一些消息灵通的圈子里流传开来。

一时间,“秦奋”这个名字,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惊叹,也有人质疑。

“那个秦奋,听说才二十多岁吧?怎么就能赚这么多钱?”

“听说他以前是柴油机厂的,后来停薪留职自己办厂,胆子真大!”

“星辰厂的机床和模具确实做得好,我一个朋友的厂子就用他们的,都说质量过硬。”

“这么年轻就成了千万富翁,不会是有什么背景吧?”

各种议论纷至沓来。一些地方小报甚至捕风捉影地刊登了一些关于“红星市最年轻千万富翁”的报道,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

秦奋对此倒不太在意。他深知“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刻意保持低调,一门心思扑在工厂的经营和发展上。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随着秦奋财富的增长和星辰厂名气的扩大,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开始找上门来。

有上门拉赞助的,有自称远房亲戚上门攀关系的,甚至还有一些打着各种旗号想来“合作”甚至“入股”的。

秦奋对此一概婉拒或交由周雅芳和刘小虎处理。他明白,现阶段的星辰厂,股权结构清晰简单,是他能够牢牢掌控企业发展方向的基石,轻易不能让外人染指。

真正让秦奋感到欣慰的,是这笔财富给他带来的底气和对未来的从容。

他开始有计划地为星辰厂的未来储备人才。通过新解锁的“初级人才管理模块”,他对厂内现有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了培养和晋升计划。

同时,他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红星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希望能从中招揽到更多有潜力的新鲜血液。

他找到了在红星工业大学当老师的老同学张建军。张建军当年是班里的学霸,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方面颇有研究。

“建军,我这次来,是想请你帮个忙。”秦奋开门见山。

“秦大厂长,稀客啊!”张建军热情地给秦奋倒了杯水,“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

“我想在你们学校招聘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我们厂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岗位上。另外,如果有可能,我还想跟你们学校建立一个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秦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建军闻言,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不少优秀毕业生,很多都为找不到对口的好工作发愁。星辰厂现在名气这么大,待遇又好,肯定有很多学生愿意去。产学研合作更是我们学校一直鼓励的方向,能把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张建军的帮助下,星辰厂很快就在红星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专场招聘会。秦奋亲自出马,向学生们介绍了星辰厂的发展前景和人才政策,孙建国和钱保国也作为技术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星辰厂工作的体会。

招聘会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这家本地崛起的明星企业充满了向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面试,星辰厂成功招揽到了十几名素质不错的应届毕业生,其中不乏一些专业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的佼佼者。

其中,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给秦奋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明是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性格沉稳,逻辑清晰,在面试中对一些技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秦奋当场拍板,将他招入麾下,并打算重点培养。

除了招揽人才,秦奋也开始认真考虑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条件。

他在红星市新开发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全款购置了一套一百五十多平米的大平层。装修风格简约大气,家电家具也都是选用当时市面上最好的。

随后,他亲自回了一趟老家,将父母接到了红星市。

秦父秦母一开始还不太适应城里的生活,但看到儿子如今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心中更多的是骄傲和欣慰。尤其是秦母,拉着秦奋的手,眼含热泪:“奋啊,妈以前还总担心你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吃苦受累,现在看到你这么有出息,妈就放心了。”

成为千万富翁,对秦奋来说,不仅仅是个人财富数字的增长,更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他拥有了更坚实的后盾,可以去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但秦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财富只是工具,实业报国,打造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

夜深人静时,秦奋站在新家宽敞的阳台上,俯瞰着红星市的点点灯火。

他想起了系统曾经说过的话:【财富只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真正的帝国,需要用智慧、毅力和持续的创新来构建。】

年轻的千万富翁秦奋,此刻心中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肩上责任的深刻认知。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都在等待着他和他的星辰去征服。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加雄厚的资本、更顶尖的人才和更卓越的技术作为支撑。

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