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78章 市领导视察,高度赞扬

1989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冷一些。阴云依旧未散,市场萧条,需求萎靡,许多曾经红火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有的甚至已经在这场“寒冬”中悄然倒下。红星市的大街上,行人行色匆匆,脸上少了往日的轻松,多了几分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当目光投向城东的星辰机械厂时,却能感受到一股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热度。宽敞明亮的总装车间内,一排排崭新的“星辰一号A型”多功能工具机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后的调试和清洁工作。隔壁的精密模具车间,几台从曙光模具厂整合过来的先进设备与星辰厂原有的机床并肩而立,火花机床特有的“滋滋”声不绝于耳,高建华和钱保国正带着徒弟们攻克一个复杂的汽车覆盖件模具。热处理车间炉火熊熊,新招聘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确保每一件淬火的零件都能达到最佳的硬度和韧性。

秦奋穿着一身半旧的蓝色工装,双手插在兜里,缓步走在车间巡视。他的步伐沉稳,目光锐利,不时停下来与某个工段的负责人低声交谈几句,或者拿起游标卡尺亲自检查某个零件的加工精度。自打上个月,那套凝聚了整个管理团队心血的《星辰机械厂管理制度汇编(1.0版)》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整个工厂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秦厂长,生产二部的老张又来找我了。”王建军快步从生产调度室走出来,脸上带着一丝无奈,“还是为了那批齿轮毛坯的事。质检部的李卫东卡得太严了,说是有几个毛坯的内孔尺寸超差了0.03毫米,不符合咱们新定的《原材料入库检验标准》,直接判了不合格,不让领料上线。老张急得跳脚,说以前这点偏差,他们车间自己想办法修一修也能用,现在这么一卡,他们今天的生产计划就完不成了,月底奖金肯定受影响。”

秦奋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很快又舒展开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建军哥,你告诉老张,规定就是规定。我们费了那么大劲制定出来的标准,不是为了挂在墙上看的。这批毛坯既然检验不合格,就坚决不能用。生产计划完不成,我们可以加班加点补回来;成本有损失,我们可以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节省。但产品质量的红线,一步都不能退让。如果这次因为他着急就松了口子,那以后这个标准还怎么执行下去?”

“道理是这个道理,”王建军叹了口气,“可那些老师傅,干活儿凭经验惯了,总觉得我们这是小题大做,瞎折腾。”

“思想工作要做,但原则问题不能妥协。”秦奋目光坚定,“你让李卫东把那几个不合格的毛坯件封存起来,下午开个现场分析会,把生产二部和质检部的相关人员都叫上。让大家亲眼看看,这0.03毫米的超差,如果流入生产线,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同时,也要表扬李卫东坚持原则的做法。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在星辰厂,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王建军点点头:“行,我这就去安排。说实话,这新制度推行起来,确实比想象中要难。李卫东那小子,现在都快成全厂的‘公敌’了,走到哪儿都有人戳他脊梁骨,说他六亲不认。”

秦奋笑了笑:“‘公敌’就‘公敌’吧,只要能把质量提上去,这个‘恶人’我支持他当。等大家真正尝到高质量带来的甜头时,自然会理解他的。”

类似这样的“摩擦”和“阵痛”,在新制度推行的初期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周雅芳掌管的财务科和采购科,成了全厂最“抠门”的部门。每一笔开支都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每一项采购都要经过至少三家比价,每一张报销单据都查验得仔仔细细。以前一些部门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被彻底改变,不少人私下里抱怨周雅芳是“铁算盘转世”,不近人情。但当月底的财务报表出来,看到各项成本实实在在地降下来,利润空间一点点增大的时候,那些抱怨声也渐渐小了下去。

孙建国领导下的技术研发部,则成了生产部门最“头疼”的源头之一。钱保国加入后,如鱼得水,与孙建国一起,不断推出新的工艺改进方案和更高的技术要求。比如,他们要求在某些关键零部件的加工中引入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初步理念,对加工尺寸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这让习惯了“差不多就行”的工人叫苦不迭。但当第一批按照新工艺生产出来的“星辰一号A型”工具机,其精度和稳定性都比以往有了显著提升,甚至得到了几个挑剔的老客户的高度赞扬时,大家才真正体会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秦厂长,您看看这份报告。”周雅芳拿着一叠文件走进秦奋的办公室,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这是上个月我们厂的生产经营数据。按照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我们的单位产品成本比上个月降低了3.5%,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从过去的92%提升到了97.8%,客户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几乎绝迹!更重要的是,虽然市场大环境不好,但我们上个月的订单量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5%!”

秦奋接过报表,仔细地翻阅着。每一项数据,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着“寒冬”的阴霾。管理升级带来的效益,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显现出来。

“雅芳姐,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奋由衷地说道,“特别是你、建军哥、孙工、钱工他们,这段时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周雅芳笑道:“应该的。现在厂里的风气正了,大家干活儿的劲头也足了。以前是‘师傅说了算’,现在是‘标准说了算’、‘数据说了算’。虽然刚开始大家不适应,但现在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心里更踏实,知道该怎么干,干好了有什么奖励,干坏了有什么惩罚,一切都明明白白的。”

“这只是第一步。”秦奋并没有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管理升级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让它真正成为我们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

除了内部管理的提升,秦奋也没有放松对外部市场的关注。他深知,在经济治理整顿的背景下,市场需求萎缩是普遍现象,但“危”中往往也孕育着“机”。那些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容易在“寒冬”中被淘汰出局,而这恰恰为那些有准备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