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打破垄断,扬我国威!(第2页)
秦奋的目标很明确:利用液压系统,让车床刀架能够自动跟随一个预先制作好的模板的轮廓运动,从而实现复杂形状零件的半自动化加工。这在后世是很成熟的技术,但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一家私营小厂里搞这个,绝对是超前的。
秦奋依仗的是系统知识库里关于液压仿形控制的基础原理图和一些关键元件的设计参数。但他不能照搬,必须结合现有的材料和加工条件进行简化和改造。
“小李,你看这里,”秦奋指着草图上的液压原理图,“我们需要一个低压小流量的液压源,驱动这个仿形阀。仿形阀的阀芯要能精确地感受到靠模的形状变化,然后控制进入液压缸的油量,驱动刀架进给。关键在于这个仿形阀的设计,既要灵敏,又要稳定。”
李卫东性格沉稳,逻辑清晰,数学功底也不错。他很快理解了秦奋的意图,开始埋头计算液压缸的推力、流量需求、管道阻力,并根据秦奋的草图,绘制正式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他的绘图功底相当扎实,线条清晰,标注规范,让秦奋暗暗点头。
制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仿形阀是核心部件,精度要求很高,阀芯与阀体的配合间隙直接影响到仿形精度和稳定性。星辰厂现有的设备,加工这种精密偶件还有难度。最后还是孙建国亲自出马,利用他精湛的研磨技术,硬是手工将阀芯和阀体配合到了要求的精度。
液压元件的密封也是个大问题。国产的密封圈质量参差不齐,经常漏油。秦奋不得不让李卫东反复试验不同的密封材料和结构,甚至尝试用皮革、聚四氟乙烯等材料自制密封件。
整个研发小组,几乎进入了一种“白加黑”的工作状态。白天,孙建国和马小军在车间里调试车床,秦奋处理厂务,李卫东绘制图纸;晚上,四个人就聚集在那间小小的研发室里,讨论方案,分析数据,改进设计,或者干脆一起动手制作、装配、试验。
油污、汗水、图纸、零件、争论声、偶尔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星辰厂技术研发的初生乐章。
随着两个项目的深入,新的投入需求也接踵而至。
孙建国发现,要精确测量车床的微小震动,光靠手感和百分表不够了,最好能有台便携式的测振仪。这玩意儿国内当时生产的厂家不多,价格昂贵,至少要大几百甚至上千。
秦奋在设计仿形装置时,发现如果能采用一种进口的高精度比例阀,控制效果会好得多,但价格更是吓人,一个阀可能就要上千块,还得托关系去外贸公司订购。
孙建国有些犹豫地向秦奋汇报了这些需求,他做好了被否决或者要求寻找替代方案的准备。毕竟,这已经超出了“启动资金”的范畴,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厂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没想到,秦奋听完,只是略一思索,便拍板道:“买!测振仪,只要能找到货源,就买!那个比例阀,也想办法去问问。孙工,我之前就说过,只要是为了提升技术水平、解决关键问题,必要的投入不能省!我们不能因为舍不得投入,就降低对技术的要求,那样研发就失去了意义。”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孙建国和在场的李卫东、马小军,语气更加坚定:“钱,我们努力去赚,就是为了能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地方。而技术,就是我们星辰厂最核心的价值!我宁可现在少赚一点,也要把技术基础打牢!你们大胆地去研究,去试验,需要什么设备、材料,只要是合理的,我全力支持!”
这番话,掷地有声,彻底打消了孙建国等人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为了技术进步而不计成本的决心。这与他们在国营厂里习惯的“缝缝补补又三年”、“能省则省”的氛围,形成了天壤之别。
干劲,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有了厂长的全力支持,研发小组的工作效率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测振仪虽然暂时没买到,但孙建国通过更精细的调整和选用进口优质润滑脂,已经将C6140的震动抑制到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加工出来的试件,无论是尺寸精度还是表面光洁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超过了厂里另一台状态较好的同型号车床。
而秦奋和李卫东设计的液压仿形装置,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并用一个结构相对复杂但性能尚可的国产多路阀替代了昂贵的进口比例阀后,也终于完成了初步的装配和调试。
当那台加装了仿形装置的旧车床,在模板的引导下,颤巍巍但却准确地切削出一个光滑的圆锥面时,研发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虽然这套装置还很粗糙,响应速度、精度、稳定性都还有待改进,但它证明了秦奋提出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这意味着,星辰厂向着自动化、高效加工复杂零件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夜色已深,研发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秦奋看着绘图板上那张液压仿形装置的总装图,又看了看旁边桌子上那个刚刚车削出来的、还带着金属光泽的圆锥体零件,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技术的种子,一旦播下,并辅以充足的“养分”,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速度,有时会超乎想象。他知道,距离星辰厂拿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拳头产品”,已经不远了。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初那个看似冒险、实则深谋远虑的决定——不惜代价,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