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58章 新型材料,性能碾压!(第2页)

这种低调务实、专注技术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这些合作单位的好感。他们或多或少也听到了一些风声,知道星辰厂最近遇到了麻烦。但秦奋的沉稳和产品的过硬质量,让他们更愿意相信,这家小厂有能力挺过难关。几家工厂的负责人都表示,会继续支持星辰厂,甚至有人当场就签下了一笔新的小额订单。

这些来自客户的持续支持,是星辰厂生存下去的底气,也是秦奋对抗外部压力的重要筹码。

其次,秦奋又去了一趟师傅刘国栋家。这次,他带了两瓶好酒和一些紧俏的糕点。他详细汇报了去省城的结果和目前的应对措施,并虚心请教如何在红星市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生存。

刘国栋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小子,看来你开窍了。光懂技术不行,还得懂人情世故。省外贸那条线抓得对,但本地的关系网更要用心经营。”

他呷了口酒,压低声音指点道:“街道张主任那边,你要笼络住。他是你的‘顶头上司’,很多事情需要他出面打招呼。除了工作上的汇报,逢年过节,该有的表示不能少。工商局那个科长,我听说他老婆在纺织厂上班,好像对缝纫机票挺感兴趣……税务局那个李专员,家里孩子快考大学了,听说在找辅导材料……”

刘国栋没有说得太透,但秦奋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这不是赤裸裸的行贿,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情往来,一种“投其所好”的变通之道。在规则尚不完善、人情大于法规的环境下,这种润滑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然,秦奋内心深处对这种方式有些排斥,但他也清楚,想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规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规则。他默默记下师傅的指点,知道这些信息可能比一份大订单更有价值。

最后,秦奋将精力投入到了工厂内部的“整改”和管理规范化上。他亲自查阅了能找到的相关政策法规,虽然很多条文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但他还是努力将工厂的各项制度,如考勤、安全、质量管理、工资核算等,都尽量条文化、书面化。

他还参照后世的经验,设计了一份相对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在这个年代,这种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在形式上,星辰厂走在了前面。

对于计件工资,秦奋更是下了一番功夫。他没有简单地回避,而是写了一份长达数页的《关于星辰机械厂试行计件工资制度,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说明》,引经据典,从国家“按劳分配”的原则,到调动工人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等多个角度,论述了计件工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还附上了详细的工时测算、定额标准和质量考核细则,力求让方案看起来科学、严谨、有据可依。

这份材料,他让刘小虎恭恭敬敬地送到了街道张主任的办公室。张主任如今对星辰厂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毕竟这是一家能惊动省外贸公司的“潜力股”。他大致翻阅了一下,虽然对里面的细节不甚了了,但看到秦奋态度端正,程序合规,又想到省里的“关照”,便大笔一挥,在封面上签了字,并让街道办公室盖了章。

拿着这份盖了红章的“情况说明”,秦奋心里踏实了不少。虽然这并不代表计件工资就完全合法合规了,但在下次再有人拿这个说事时,他至少有了一份来自“主管单位”的“尚方宝剑”,可以用来搪塞和周旋。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星辰机械厂表面上平静无波,工人们在王建军的带领下,加班加点地赶制积压的订单,尤其是那批香港的货,务必不能延误。

而在这份平静之下,秦奋则像一个初学织网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的触角,开始编织一张属于星辰厂的生存网络。他时而拿起法律和政策的细线,作为经线,构建起保护自身的基本框架;时而又捻起人情世故的柔丝,作为纬线,试图将工厂与周围的环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张网还很脆弱,也很粗糙,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雨,能否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还是个未知数。但秦奋知道,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个月后,当工商局和税务局的人前来“复查”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管理制度张贴上墙、安全设施基本到位、劳动合同人手一份、计件工资方案已报备的星辰机械厂。虽然他们依然能挑出一些细节上的毛病,但已经找不到足以再次下达严厉处罚的“硬伤”。

尤其是当秦奋将那份盖着街道办公章的《情况说明》递给他们过目时,工商科长和李专员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眼神,最终也只能不咸不淡地说了几句“要继续加强管理,注意规范经营”之类的场面话,便草草收场。

这场由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危机,在秦奋灵活运用“法律武器”和初步构建的“人脉关系”之下,总算是暂时化解了。

夕阳下,看着最后一批出口零件装车运走,秦奋站在厂门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方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和挑战。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他要将星辰厂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工业巨头,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要能在这片充满机遇与陷阱的土地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