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5章 合法经营,迈向正轨!(第2页)

“你看车间里,那些老师傅,哪个不是干了二三十年?技术比你差吗?不见得。经验比你少吗?更不可能。为什么他们没有像你这样,一下子冒出来?”

秦奋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

“因为他们懂得‘藏’。”刘国栋一字一句地说道,“技术这东西,是你的立身之本,要不断地学,不断地精进。但怎么用这个技术,什么时候露,露多少,这里面就有学问了。”

“你这次修复外圆磨床,解决了大难题,这是对厂里有大利的事,你站出来,应该!而且你也确实有这个能力。但以后呢?如果遇到一些小问题,一些别人也能解决、只是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功夫的问题,你是不是还要抢着上?”

“枪打出头鸟啊,小子!”刘国栋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你把风头都占了,让别人怎么办?让那些老师傅怎么想?让你的那些师兄弟怎么想?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人家嘴上不说,心里能没想法吗?觉得你爱出风头,觉得你把他们的路都堵了。到时候,给你使绊子,穿小鞋,有你受的!”

秦奋听得心里直冒冷汗。这些道理,他并非完全不懂,只是之前更多地沉浸在技术突破和获得认可的喜悦中,没有深入去思考这些潜在的风险。刘国栋的话,如同当头棒喝,让他瞬间清醒了许多。

“那,师傅,我该怎么办?”秦奋虚心请教。

“怎么办?”刘国栋笑了笑,“凉拌!开玩笑的。”他掐灭了烟头,“记住几点:”

“第一,尊重老同志。车间里那些老师傅,技术不一定有你新潮,但经验丰富,人头熟。平时多请教,多递根烟,嘴巴甜一点,没坏处。你尊重他们,他们自然也不会故意为难你。”

“第二,团结大多数。别光盯着技术科那几个工程师,车间里的钳工、铆工、电工,甚至管仓库的、管后勤的,都有用得着的时候。平时见面打个招呼,能帮的顺手帮一把。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

“第三,关键时刻要上,平时适当藏拙。厂里真正遇到技术难题,需要你力挽狂澜的时候,你必须顶上去,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立功的机会。但平时一些常规的工作,别太冒尖,跟大家保持步调一致,甚至可以主动把一些表现的机会让给别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四,跟领导处好关系,但别走得太近。于主任、厂长看重你,这是好事。你要积极完成他们交代的任务,让他们觉得你可靠、能干。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别让人觉得你是领导的‘心腹’‘走狗’,那样更容易招人嫉恨。不卑不亢,把握好分寸。”

刘国栋语重心长地说着,这些话,都是他在国营工厂这个环境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这些东西,书本上学不到,系统也不会教。

“师傅,我记住了。”秦奋郑重地点头,将刘国栋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师傅这是真心为他好,是在传授他安身立命的“真经”。

“记住就好。”刘国栋欣慰地笑了笑,“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路还长着呢,慢慢学吧。”

他站起身,拍了拍秦奋的肩膀:“行了,快下班了,收拾东西回家吧。对了,明天有批新零件的图纸要下来,据说是给省里一个重点项目配套的,精度要求很高,你明天也跟着看看,正好练练手。”

“好的,师傅!”秦奋应道。

走出刘国栋的小工作室,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寒风吹在脸上,秦奋却觉得心里一片火热。师傅的这番话,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让他对未来在工厂里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技术是硬实力,是基础,但人情世故,是软环境,是润滑剂。两者结合,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他回想起自己之前的一些行为,确实有些地方考虑不周。比如,过于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忽略了与周围同事的日常交流。比如,在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后,没有主动分享经验或者归功于集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在日积月累中,可能就会埋下隐患。

“看来,以后不仅要钻研技术,这‘做人’的学问,也得好好补补课啊。”秦奋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台,开始收拾工具。旁边一个钳工师傅老李,正在费力地拧一个生锈的螺丝。秦奋走过去,很自然地递上一把合适的扳手,笑着说:“李师傅,用这个试试?我这把力臂长,省点劲。”

老李愣了一下,随即接过扳手,笑着道:“哎,谢谢啊,小秦!还是你这工具好使!”

秦奋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但老李看他的眼神,似乎比之前又多了几分亲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改变。

秦奋背上挎包,走出了车间。夜幕已经降临,厂区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在雪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感觉头脑格外清醒。前方,不仅有技术的挑战,还有人际的修行。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也因此,更加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明天,那批高精度的零件图纸,会是什么样呢?他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秦奋的脚步轻快了几分,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知道,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每一步,都将是通往未来的坚实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