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章 初级制图,雏鹰展翅欲高飞(第2页)

消息立刻传到了厂长那里。厂长亲自赶到一车间,查看了新到的滤芯,又详细询问了秦奋采购的过程,当听到价格确实高达三百五时,也是一阵咋舌,但更多的是欣慰。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钱花得值!”厂长拍板,“老于,立刻组织技术力量,把滤芯装上,让磨床尽快恢复运转!”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于主任亲自指挥,叫来了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几个钳工和维修工,当然也少不了秦奋这个“功臣”在旁边“技术指导”。

大家小心翼翼地清理了磨床的液压油路,然后将那枚崭新的、价值不菲的滤芯安装到位。每一个步骤都格外仔细,生怕出一点差错。

当一切准备就绪,维修组长按下启动按钮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听见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450万能外圆磨床那沉寂已久的液压系统,发出了平稳而顺畅的运转声。压力表上的指针稳定地指向了正常工作范围。

“动了!动了!正常了!”有人兴奋地喊道。

于主任立刻让人拿来试件,进行试加工。砂轮旋转,冷却液喷洒,伴随着轻微的磨削声,很快,一个闪亮的、精度极高的零件就加工完成了。经过检验员用千分尺和量规仔细测量,各项尺寸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成功了!修好了!”整个车间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秦奋站在人群中,看着那台重新焕发生机的精密磨床,听着周围工友们的赞叹和祝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为集体做出贡献的感觉,远比倒卖电子表赚快钱带来的短暂刺激,要更加踏实和满足。

很快,厂部关于此事的表彰决定就下来了。

在周一的全厂广播大会上,厂长亲自点名表扬了一车间和秦奋同志,称赞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担当,成功修复了进口精密设备,为工厂的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后,更实际的奖励来了。厂里决定,给予秦奋同志“特殊贡献奖”,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一百元!

一百元!

这个数字在广播里念出来的时候,整个红星机械厂都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片更大的哗然!

“一百块!我的天哪!”

“顶我三个月工资了!”

“这秦奋,真行啊!一下子就成了‘先进’!”

“技术!看见没有?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羡慕、嫉妒、惊叹……各种目光聚焦在站在车间队伍前列的秦奋身上。他穿着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脸上带着些许腼腆的笑容,但腰杆挺得笔直。

一百块奖金,加上之前修虎钳得的二十块,还有南下“赚”的那笔钱,秦奋现在手头的“活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元!虽然离“万元户”还远,但在普遍月收入几十块的工人群体中,他绝对算得上是“富裕阶层”了。

但这仅仅是开始。金钱奖励之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他日常的“待遇”上。

首先,是身份的隐性提升。虽然他名义上还是学徒工,但车间里几乎没人再把他当普通的学徒看待了。老师傅们见了他,会主动点头打招呼,甚至开玩笑叫他“秦工”。年轻的工友们,则大多带着敬佩和一丝疏远。以前那些推诿给新人的杂活、累活,也很少再落到他头上了。于主任甚至给他单独安排了一个靠近技术资料角的、光线更好的工作台,上面还配了一把崭新的锉刀和几把常用的量具。

其次,是技术资源的倾斜。技术科的张工,破例允许秦奋在工余时间,去技术科的资料室查阅资料,甚至可以借阅一些非保密的图纸和技术手册。这对于渴望学习的秦奋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宝库!他可以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机械原理、设计规范和工艺流程,这比夜校里学到的东西要深入和实用得多。

就连师傅刘国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是手把手地教,现在则更多地是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甚至可以一起探讨技术难题的“准同事”。有时候遇到棘手的活,刘国栋会主动问:“秦奋,你来看看,这地方怎么处理更合理?”

这种种变化,汇聚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技术骨干的待遇”。它不仅仅是金钱和名誉,更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能够接触到核心资源、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无形价值。

秦奋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反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他所展现出来的“技术价值”。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解决更多工厂需要的难题,他才能在这个体系内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他把那一百块奖金小心地存了起来,并没有急于消费。他利用工余时间,更加刻苦地泡在技术科资料室,或者向刘国栋、张工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教。他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如同海绵吸水般,迅速增长着。

夕阳透过车间高大的窗户,将金色的光芒洒在秦奋专注的侧脸上。他正在仔细研究一张复杂零件的加工图纸,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不远处的450万能外圆磨床,正平稳地运转着,发出悦耳的嗡鸣。这声音,仿佛是他新身份的背景音乐,宣告着一个技术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而他也隐隐感觉到,随着地位的提升,新的挑战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开始悄然浮现。那个看似平静的工厂里,并非只有技术和生产……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