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抢修成功,全村的恩人!(第2页)
“明白!”
拿到于主任签批的假条和那张盖着红星机械厂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秦奋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忐忑。这不仅仅是一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的远行,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冒险”。
他迅速开始做准备。
首先是钱。他将二百块奖金和系统提供的三百多块现金全部带上,一共五百多元。为了安全,他将大部分钱缝在了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只留了少量零钱放在外面的口袋。
其次是物品。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几支笔,还有那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机械设计手册》。他还特意去厂里医务室要了些常用的感冒药、止泻药和创可贴,以防万一。
最重要的是信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再次仔细研究了系统提供的关于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信息。八十年代初的深圳,还是一个大工地,但电子、轻工、小商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开始萌芽。系统特别标注了几个可能存在电子元器件、五金机电交易的区域,比如华强北的雏形——上步工业区周边的一些街道,以及罗湖口岸附近的一些商铺。
他还通过夜校认识的一位在邮电局工作的朋友,打听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信息。这个年代买火车票可不容易,尤其是去南方的卧铺票,更是难上加难。好在他去的时间并非春运高峰,而且只买硬座,托那位朋友提前打了招呼,总算买到了一张三天后开往广州的硬座票。
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秦奋就背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悄悄离开了红星厂宿舍。冬日的凌晨寒气逼人,天空还是灰蒙蒙的。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走向火车站。
站台上,早已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空气中混杂着煤烟、汗水和各种食物的味道。绿皮火车喘着粗气,像一条钢铁巨龙,静静地等待着吞噬踏上旅途的人们。
秦奋挤上了拥挤的车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车厢里人声鼎沸,过道上都塞满了人和行李。他将帆布包紧紧抱在怀里,靠着冰冷的车窗,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和缓缓后退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征”。
火车开动了,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奏,一路向南。
几十个小时的硬座旅程,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车厢里空气污浊,人员混杂。有提着大包小包回乡探亲的民工,有穿着的确良衬衫、神情倨傲的干部,有叽叽喳喳、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学生,还有一些眼神闪烁、行踪不定、一看就不是“正经人”的家伙。
秦奋尽量保持低调,不多言语,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有人在偷偷交换着花花绿绿的外汇券,有人在低声讨论着南方某某地方做生意发了财的消息,还有人在兜售着来路不明的电子表和磁带……
这些景象,都与按部就班、气氛沉闷的红星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躁动不安、渴望改变的气息,在车厢里弥漫着,尤其是在那些望向南方的眼神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期待和野心。
秦奋知道,自己也是这股洪流中的一员,只是他的目标,比大多数人更加清晰,也更加宏大。
经过两天两夜多的颠簸,火车终于抵达了广州站。
一出站,一股湿热的空气夹杂着听不懂的粤语扑面而来,让在北方寒风中待惯了的秦奋有些不太适应。广州作为南方的门户,显然比他所在的内陆城市繁华得多,街道上人流如织,商店的橱窗也琳琅满目。
但他没有过多停留,按照计划,他需要从广州转车去深圳。他又急匆匆地去买了前往深圳的火车票。从广州到深圳的火车相对好买一些,但也足足等了小半天。
当他终于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走出低矮陈旧的罗湖火车站,眼前的景象让秦奋有些震撼,甚至可以说是……失望?
没有想象中的高楼林立,没有遍地的霓虹闪烁。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工地,泥泞的道路,低矮的厂房和临时搭建的窝棚。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海腥味,到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器的轰鸣声。
这……就是那个引领时代浪潮的经济特区?
然而,在这片略显混乱甚至有些荒凉的景象之下,秦奋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蓬勃的、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街道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打拼的劲头。随处可见挂着粤港牌照的货车,偶尔还能看到几个穿着打扮明显不同的港商模样的人。一些简陋的铺面门口,毫不避讳地摆放着各种在内地难得一见的商品,从电子表、计算器到录音机、牛仔裤,应有尽有。
这里的一切,都与内地那种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的氛围格格不入。混乱中潜藏着秩序,匮乏中孕育着机遇。
秦奋站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深吸了一口混合着尘土和海风的空气,紧了紧怀里的帆布包。
他知道,他来对地方了。
那枚小小的滤芯,或许就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的某个角落里等着他。而更多的机遇,也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矿藏,等待着有准备、有胆识的人去发掘。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简陋却充满活力的店铺,扫过那些行色匆匆、眼神热切的人们,心中那颗躁动不安的种子,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生根发芽的土壤。
南下寻“货”的旅程,至此才算真正开始。而他即将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也同样充满诱惑与希望的新世界。夜色渐浓,远处的工地上灯火通明,仿佛预示着这个年轻城市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映照着秦奋眼中闪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