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雨夜鏖战,力挽狂澜!(第2页)
“老师傅您好,打扰了。”秦奋客气地说道,“我是红星机械厂的,想向您请教一个关于小型高压齿轮泵的问题。”
那老师傅抬起头,扶了扶眼镜,目光锐利地审视着秦奋:“红星厂的?哪个车间的?找我有什么事?”
秦奋不卑不亢地简单介绍了自己是负责一个进口设备修复项目的,遇到了油泵选型的难题,然后便直奔主题,将他们需要的齿轮泵规格、压力、流量、转速等关键参数,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清晰而专业地描述了一遍。
他没有直接问对方有没有泵,而是先展示自己的技术背景和项目的重要性,试图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共鸣。他知道,对于这些老一辈的技术人员来说,技术的交流往往比直接谈交易更有效。
果然,听到秦奋描述的技术参数和“静压轴承”这个词,那老师傅的眼睛亮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铅笔,身体微微前倾:“静压轴承?你们在搞这个?哪台设备?”
秦奋简要说明了是修复瑞士studer磨床。
“studer……”老师傅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好东西啊!那可是精密磨床里的顶尖货色。静压轴承方案,思路很大胆,技术要求也很高。油源确实是关键。”
他来了兴趣,开始和秦奋深入地探讨起技术细节。从齿轮泵的结构选型,到材料热处理,再到压力脉动抑制,两人越谈越投机。旁边的年轻徒弟听得云里雾里,看向秦奋的眼神也从最初的疑惑变成了惊讶。
这位老工程师姓王,正是红旗厂的技术奠基人,王工。
谈了将近一个小时,王工对秦奋这个年纪轻轻却知识渊博的“技术员”刮目相看。当秦奋再次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到油泵的来源时,王工沉吟了片刻。
“你们要的这种泵,精度要求不低啊。”王工手指敲着桌面,“我们厂现在主要生产普通阀件,这种高精度的泵,按规定是不能生产和销售的。而且材料、设备也跟不上。”
秦奋心里微微一沉,但没有放弃,诚恳地说道:“王工,我们知道规定。但这个项目对我们厂非常重要,是技术攻关任务。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油泵,整个项目都可能搁浅。我们也不是要买成品,哪怕……哪怕您能提供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毛坯,或者在加工工艺上指点一下,我们自己想办法组装调试,我们也会非常感激,并且……会给予一定的技术协作费用。”
他刻意加重了技术协作费用这几个字,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变相支付报酬的方式,听起来比直接买卖要合规一些。
王工沉默了,目光闪烁,似乎在权衡着什么。他看了一眼旁边竖着耳朵听的徒弟,又看了看秦奋那充满期待和诚恳的眼神。
“这个嘛……”王工拖长了声音,“我们厂里,确实……嗯,早些年搞试制的时候,留下了一些不太规整的泵体毛坯和齿轮半成品,一直堆在仓库角落里。质量嘛,不好说,能不能用,得看你们自己的本事去修整,去匹配。”
秦奋心中一喜,知道有门儿!
“太好了!王工,只要有基础件,我们就有信心!您看……”
王工摆了摆手,打断他:“先别高兴得太早。这些东西,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厂里的财产。而且,你知道,这不符合规定……”
秦奋立刻会意,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两包“中华”烟,恭敬地放在桌子上:“王工,您是前辈,技术上的事情,以后还要多向您请教。这是我们晚辈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在八十年代,中华烟是硬通货,其价值和象征意义远超其本身的价格。
王工看了一眼那两包烟,没有立刻去拿,而是又沉默了几秒钟,才缓缓说道:“这样吧,小秦同志。看在你们也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又是红星厂这样的大单位。我可以做主,‘处理’一批废旧的,不合格的半成品给你们,你们拿回去自己研究。至于费用嘛……就象征性地收一点材料成本和……嗯,仓库保管费吧。”
他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块?”秦奋试探性地问。
王工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三十块。算是支援你们技术革新了。”
三十块!秦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套接近要求的高压齿轮泵关键部件,只需要三十块钱?这几乎跟白送差不多!他知道,这三十块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收费,真正起作用的,是刚才那番技术交流建立的信任,以及那两包“中华烟”敲开的门缝。王工卖的不是零件,而是这个人情,以及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太感谢您了!王工!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秦奋激动地站起来,连声道谢。
“东西你们自己去仓库角落里翻,让小李带你去。能不能用,我可不保证。”王工重新拿起铅笔,摆出一副送客的样子,但眼神里却带着一丝欣赏。
秦奋连忙跟着那个年轻徒弟小李去了仓库。仓库里光线昏暗,堆满了各种金属零件和半成品。在最里面的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他们果然找到了一堆外形接近的齿轮泵泵体、端盖和几对精度看起来还不错的齿轮。虽然表面有些锈蚀,加工也略显粗糙,但秦奋用手简单检查了一下关键部位的尺寸和材质,心中有数,这些零件经过仔细的修复、配对和研磨,完全有潜力达到甚至超过项目要求!
秦奋当场点了三十块钱给小李,又塞给他半包刚才没送出去的烟,让他帮忙找了些油纸和麻袋把这些宝贝疙瘩包好。
抱着这沉甸甸的“收获”,秦奋的心情无比激动。这不仅仅是解决了油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政策边缘的试探”!他没有通过官方的、漫长的审批流程,而是依靠信息、技术交流、人情世故和一点点“灰色”的手段,高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次经历,像是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外,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涌动的暗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大空间,也是潜藏着风险和机遇的广阔天地。
回厂的路上,寒风似乎也不那么刺骨了。秦奋的脚步轻快,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
这次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和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这个时代是何等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仅是解决厂里的技术难题,或许……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南方的那些经济特区,听说那里思想更解放,政策更灵活,各种商品和信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通……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心中酝酿。
他看了一眼怀里抱着的麻袋,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齿轮泵零件,更像是他撬动未来的第一块小小的砝码。政策的边缘,他轻轻地触碰了一下,感受到了它的弹性,也嗅到了其中蕴藏的无限可能。
红星厂的大烟囱依旧在冒着白烟,按部就班地运转着。但秦奋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不同了。他的目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这座工厂,而是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那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浪潮,他似乎已经听到了它澎湃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