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暴雨倾盆,水泵告急!(第2页)
秦奋自己,则承担了整个项目的核心——静压轴承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工艺规划。他白天和大家一起在库房忙碌,解决各种现场问题,晚上则回到宿舍,在灯下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绘图。
静压轴承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流体力学、精密机械、材料学等多个领域。轴承间隙、节流方式、油腔数量和分布、供油压力、油液粘度、温升控制……每一个参数的选择,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反复的权衡。
幸好,有财富帝国系统这个逆天的金手指。系统知识库里不仅有成熟的静压轴承设计理论和应用案例,甚至还有针对studer磨床主轴特点的优化设计方案和仿真数据。秦奋需要做的,是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巧妙地转化为自己“设计”和“计算”出来的成果,并且要符合当前红星厂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
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一方面,他享受着这种掌控尖端技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他也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表现得太过“妖孽”,要让自己的进步看起来“有迹可循”,符合一个“勤奋好学,天赋异禀”的人设。
他会拿着自己画的草图,去请教技术科里一些研究流体传动的老工程师,他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期刊和书籍,他甚至会故意在计算中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然后再“恍然大悟”地修正过来。
即便如此,他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让所有接触到他的人感到震惊。
技术科的王科长,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的不以为然和隐隐的排斥,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他开始主动关心项目的进展,偶尔也会到库房来转转,虽然话语依旧不多,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和探究。有一次,他看到秦奋正在计算油膜刚度的公式,甚至还主动上前,指出了秦奋引用的一个经验系数可能不太适用于高速旋转的情况,并推荐了一本更专业的参考书。
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认可,也是一种试探。秦奋自然是虚心接受,连声道谢。他知道,王科长这样严谨的技术型干部,或许有门户之见,或许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对于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探索,他们内心深处是尊重的。只要自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他们的尊重并非难事。
当然,并非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
最大的难题,依然是资源和加工精度。
八百块的启动资金,在购买了必要的测量工具、一些急需的标准件和原材料后,很快就捉襟见肘。特别是静压轴承系统,需要特制的精密过滤器、稳定的高压油源、以及耐高压的管路接头,这些都不是便宜货,很多甚至需要外协或者定制。
秦奋不得不拿着初步的设计方案和预算缺口,再次找到了于德水,然后一起硬着头皮去找李副厂长“化缘”。
李副厂长听完秦奋条理清晰的汇报,看着那些凝聚了心血的设计草图,又详细询问了几个关键的技术细节后,沉吟了片刻。他知道,静压轴承方案一旦成功,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修复一台旧磨床那么简单,它代表着红星厂在超精密制造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困难确实不小。”李副厂长手指敲着桌面,“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项目,我们必须支持下去!资金方面,我再想想办法,从其他技改项目里匀一部分过来。但是,秦奋同志,丑话说在前面,钱给你了,东西必须给我做出来!而且要保证质量!”
有了厂领导的再次拍板,资金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虽然仍不宽裕,但至少关键设备的采购有了着落。
另一个瓶颈,是加工精度。特别是静压轴承的轴瓦,其内孔的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要求极高,直接决定了油膜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红星厂现有的设备条件,尤其是刘师傅那台老旧的坐标镗床,要达到设计要求的微米级精度,挑战极大。
“秦师傅,这……这精度要求,快赶上计量室的基准件了!”刘师傅看着图纸上标注的公差,愁眉苦脸,“我尽力而为,但真没十足把握一次成功啊。”
“刘师傅,我们一起想办法。”秦奋没有施加压力,而是鼓励道,“设备精度不够,我们可以从工艺上弥补。比如采用多次精镗、留足研磨余量,优化刀具几何角度,控制切削液温度等等。我再设计一套专用的浮动镗铰刀具,或许能进一步提高精度。”
接下来的日子,秦奋几乎把一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和刘师傅一起攻克精密镗孔的难关上。他利用系统提供的先进加工知识,结合刘师傅丰富的实践经验,反复试验,调整参数,改进工装和刀具。
灯火通明的库房里,临时攻关小组的四个人,拧成了一股绳。秦奋负责统筹全局、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老杨负责钳工装配和液压系统,小李负责电气控制,刘师傅则在坐标镗床前挥汗如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两个月的期限越来越近。
那台曾经沉寂在废品堆里的瑞士磨床,正在这群人的手中,一点点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电气控制板初具雏形,液压管路重新铺设,各个机械部件也基本修复或更换完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即将进行最后精加工的主轴轴承座孔,以及那套代表着希望和挑战的——静压轴承的设计图纸上。
红星厂的这个冬天,因为这个年轻的“香饽饽”和他所点燃的技术火焰,似乎也不再那么寒冷了。一股无形的期待,在厂区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