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订单上门,村长的请求(第2页)
真正的核心,是那根决定磨削精度的studer主轴。
当老杨和秦奋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主轴单元从砂轮架上拆卸下来,抬到临时搭建的工作台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根主轴的外观看起来还不错,锥孔似乎没有明显的磕碰,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内部。
拆卸主轴需要专用工具和极高的技巧。老杨拿出看家本领,配合着秦奋偶尔的提醒,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将主轴分解开来。
当那两套如同艺术品般的p4级精密角接触球轴承暴露在众人面前时,即使是见多识广的老杨和刘师傅,也忍不住发出了惊叹。那滚珠的光洁度,保持架的精密度,内外套圈的加工痕迹,无不体现着世界顶尖的制造水平。
然而,仔细检查后,问题也暴露无遗。前轴承的一处滚道上,有几道清晰可见的划痕,甚至能摸到轻微的凹陷感。后轴承的保持架则有变形的迹象。
“完了……”老杨看到轴承的状况,心凉了半截,“这轴承废了!这种精度的玩意儿,国内根本做不出来,进口?想都别想!”他摇着头,看向秦奋,“小子,这下没辙了吧?神仙也难救啊!”
刘师傅也惋惜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台磨床报废的核心原因,就在这里。
会议室里那些质疑的声音仿佛又回响在耳边。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秦奋身上,看他如何面对这个几乎是死局的难题。
秦奋的脸色也很凝重。他用手指轻轻抚摸着滚道上的划痕,又仔细检查了主轴轴颈和轴承座孔。系统早已给出了诊断结果和修复建议,但如何将这些超越时代的技术转化为可行的操作,才是关键。
他沉默了良久,然后抬起头,眼神异常明亮:“杨师傅,刘师傅,轴承确实损坏严重,原装替代是不可能了。但是,主轴本身和轴承座,我认为还有修复的价值!”
“修复?怎么修复?”老杨瞪大了眼睛,“这主轴锥孔精度要求多高?还有轴承座孔的圆度和同轴度,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主轴锥孔的划伤不算太深,我们可以尝试用厂里最好的那台工具磨床,配合特制的金刚石砂轮进行精密修磨,然后再手工精研,恢复其几何精度。”秦奋语速不快,但字字清晰,“轴承座孔,我们可以请刘师傅出手,用厂里那台精度最高的坐标镗床,重新进行一次精镗,保证其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
“精镗?”刘师傅皱起了眉头,“那台老毛子的坐标镗床,精度是还行,但镗这么高要求的孔……我没百分百把握。”
“我们可以先做充分的准备。”秦奋说道,“重新校验机床精度,制作专用的工装夹具,采用小进给、多次加工的方式,我有信心可以达到要求!”
他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系统数据库里,有无数类似精密修复的案例和工艺参数可供参考。
“那……就算主轴和座孔修好了,轴承呢?”老杨还是揪着最核心的问题不放。
秦奋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案:“我们暂时不用p4级的角接触球轴承。”
“不用?那用什么?”老杨、小李、刘师傅都愣住了。
“我们用……静压轴承!”秦奋掷地有声地说道。
“静压轴承?!”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在三个老师傅脑海中炸响!
静压轴承,他们当然听说过!那是一种利用外部供给的压力油,在轴颈和轴瓦间形成纯液体静压油膜,从而实现近乎零磨损、极高旋转精度和刚度的轴承技术。这种技术在一些超精密机床和特殊设备上有所应用,代表着轴承技术的顶尖水平。
但是,将其应用到这台studer磨床的主轴上?这……这可能吗?设计、制造、油源供给、精密控制……这一系列难题,简直比找到p4级轴承还要困难!
“小秦,你……你没开玩笑吧?”老杨结结巴巴地问道,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
“我没开玩笑。”秦奋的眼神无比认真,“我知道静压轴承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很大。但是,相比于无法获得的p4级滚动轴承,这反而是我们唯一可能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厂里现有的加工设备,自己设计、自己制造静压轴瓦和供油系统!当然,这需要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
他摊开一张早已准备好的草图,上面赫然画着一个初步的静压轴承结构示意图,包括节流方式、油腔分布、回油槽等等。虽然只是草图,但其专业程度,足以让内行人震惊。
“这是我……初步的一些想法。”秦奋解释道,仿佛这只是他业余时间的涂鸦,“我们可以先进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然后试制……”
老杨、小李、刘师傅围着那张草图,看得是心潮澎湃,又难以置信。静压轴承!这个他们只在书本和传说中听闻的技术,这个年轻的学徒工,居然不仅敢想,还拿出了一套看似可行的初步方案!
这一刻,之前所有的疑虑、轻视、不解,都烟消云散。他们看向秦奋的目光,充满了震撼和敬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有两把刷子了,这简直是深不可测!
技惊四座已经不足以形容此刻的场面。秦奋所展现出的视野和技术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这个工厂里大多数人的想象。
虽然静压轴承方案的最终实现,必然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失败。但是,秦奋用他超越时代的知识和敢想敢干的魄力,硬生生在看似绝境的局面中,劈开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
消息很快通过小组成员的嘴,传到了于德水那里,又辗转传到了李副厂长甚至更高层领导的耳中。
一时间,整个红星厂再次为之震动。
那个名叫秦奋的学徒工,不仅敢想敢干,而且似乎真的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他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
废品堆旁的临时工棚里,秦奋正和三位师傅围着主轴和图纸,激烈地讨论着静压轴承方案的具体细节。初冬的寒风吹过,却吹不散他们眼中那灼热的光芒。
两个月的期限尚未过半,但秦奋已经用他惊人的表现,初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锋芒初露,未来可期。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