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告别锄头,农机维修点开张!(第2页)
王工一边解释,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形。
秦奋心中了然。这就是这个时代制图规范的细节。在后世的CAd软件里,这些通常会自动处理,或者有更清晰的表达方式。但现在,必须严格遵守这套规则,否则图纸就可能引起误解。
他忽然意识到,所谓的“信息差”,并不仅仅是指他掌握着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商业机遇。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操作规范上的巨大差异。
他知道什么是数控机床,知道什么是柔性制造,知道3d打印,甚至知道工业4.0的概念。但眼前这些人,他们对“先进”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液压传动、仿形加工,或者刚刚听说国外有了“自动换刀”的加工中心。
他脑子里有无数种优化现有生产流程、提高效率的方法。比如,改进刀具材料和几何角度,可以大幅提升切削速度;优化热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零件性能;引入更科学的工时定额和计件工资,可以激发工人积极性……
但这些想法,如果现在就一股脑抛出来,多半会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入一些“微小”的改进。
“信息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秦奋最大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他最大的障碍。用得好,可以四两拨千斤,创造奇迹;用不好,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下课铃声响起,王工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宣布下课。学员们纷纷收拾东西,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讨论着刚才讲的内容,或者计划着明天的生产任务。
秦奋没有急着走。他翻看着笔记,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
夜校的学习,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他需要尽快弥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空白,更是对这个时代工业体系运作逻辑的深刻理解。
他需要钱。系统给的启动资金只有可怜的五十块钱,加上新手任务完成奖励的一百块,总共一百五十块。这在普通工人眼里或许不少,但对于他脑海中那些宏伟的计划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需要机会。一个能让他将脑中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积累原始资本、建立声望、获得更大平台的机会。
仅仅依靠在车间里做些小修小补,虽然也能获得一些认可和奖励,但速度太慢了。他等不起。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暗流涌动,未来的几十年将是中华大地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必须尽快站上浪潮之巅。
目光无意中扫过教材封底的出版社信息——机械工业出版社。他忽然想起,这个年代,除了工厂的技术资料室,获取最新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恐怕就是这些专业书籍和期刊了。但即便是最新的书籍,其内容往往也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而工厂的技术资料室,虽然可能有一些引进设备带来的外文资料,但一来数量有限,二来翻译和整理工作往往跟不上,三来,以他现在的学徒身份,根本没有资格进入。
信息,在这个年代是极其宝贵且流通不畅的资源。谁能掌握更前沿、更准确的信息,谁就能抢占先机。
秦奋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夜色下的厂区显得更加静谧。远处,靠近厂区围墙的一个角落,隐约能看到一些堆放着的、锈迹斑斑的金属构件轮廓,那是厂里的废品堆放区。白天的时候,他偶尔路过,看到那里堆满了各种报废的零件、旧设备、甚至是一些拆解下来的机器骨架。
在别人眼中,那里可能只是一堆等待回炉的废铁。但在秦奋眼里,那里或许隐藏着不一样的价值。那些被淘汰的设备,或许是因为损坏严重,或许是因为技术落后,或许仅仅是因为缺乏某个关键的、难以获取的进口零件……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黑夜中划过的一道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
也许,他的第一个机会,就藏在那片被人遗忘的“废品堆”里?
秦奋合上笔记本,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夜校的“充电”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优势和所处的环境,而“信息差”则为他指明了一条或许可以快速破局的道路。
明天是周日,休息。正好可以去那个地方“淘宝”一番。
夜风似乎也不再那么燥热,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秦奋心中最后的一点迷茫。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和挑战,但他的目标,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他站起身,将书本仔细地收进挎包,随着最后几个人流,消失在夜色之中。他的身影挺拔,步伐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潜藏在废墟之下的,第一缕希望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