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首次交易,来自未来的技术!(第2页)
“《机械工人》?”陈工点了点头,那本杂志确实是厂里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常看的,刊登过不少生产小窍门和改进案例。“不错,能想到把看到的东西用到实际问题上,很动脑筋嘛!”
李班长也凑过来看了看地上的图,琢磨道:“用定位销定位,再用楔块从里面顶紧……嗯,好像是比三爪卡盘直接夹要稳当些。做起来应该也不难,找块厚点的钢板当底座,再车几个销子和楔块就行。”
王师傅也觉得靠谱:“要是真能像这小子说的,把工件撑住了,加工起来肯定稳多了,震动小了,精度自然就好控制了。”
陈工站起身,当机立断:“行!死马当活马医!与其在这里干耗着,不如试试!李班长,你看能不能找点合适的废料?再安排个人,或者……秦奋,你自己能不能动手,把这个夹具简单做出来?”
秦奋心中一喜,连忙点头:“陈工,我可以试试!基本的车、钻、攻丝我都会一点,复杂的地方我可以请教师傅。”
“好!”陈工拍板,“李班长,你给他找块废钢板,再找点圆钢和铸铁废料。老王师傅,你把这台床子空出来一会儿。秦奋,你抓紧时间,先做个最简单的出来,我们试试效果!”
“哎,好嘞!”李班长立刻应下,转身就去废料堆里翻找合适的材料。
王师傅也乐呵呵地把车床上的活件卸了下来,清理着工作台。
周围的工人看到这阵势,都好奇地围了过来,低声议论着。一个小学徒的“瞎琢磨”,居然被工程师采纳了,还要当场试验?这可是个新鲜事。
刘国栋也走了过来,看着秦奋忙碌的身影,表情有些复杂,但并没有阻止。这几天秦奋的努力和进步他看在眼里,如今有机会让他“冒个头”,他虽然觉得有些冒险,但也隐隐有些期待。
秦奋此刻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有些沸腾。机会来了!他迅速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夹具的结构和加工步骤,然后在李班长找来的废料里挑拣起来。一块厚度合适的方形钢板做基座,一截直径差不多的45号钢圆棒做定位销,还有几个形状规整的铸铁块可以改造成楔形压块。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秦奋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简易夹具的制作中。
他先是在划线平台上仔细划线,确定基座上定位销孔和压紧螺栓孔的位置。然后,熟练地操作钻床钻孔、攻丝。接着,又跑到车床那边,在王师傅的指点下,将圆钢车削成两个尺寸精准的定位销,并进行了简单的倒角。最关键的是那几个楔形压块,他利用角磨机和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所需的斜面,保证它们能够顺畅地在基座的导向槽(临时用角磨机割出)里滑动。
他的动作算不上特别娴熟,但每一步都异常认真和专注。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他就虚心向旁边的王师傅请教。王师傅看他确实是动了脑筋,也乐意指点他几句。
系统的信息扫描和分析功能再次发挥了作用。每一次钻孔的角度、每一次车削的进刀量、每一次打磨的平面度,他都在心中默默与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力求做到最好。
终于,在下班的汽笛声即将响起的时候,一个结构简单、略显粗糙但关键部位都处理得相当到位的专用夹具,摆在了C616车床的工作台上。
陈工、李班长、王师傅,还有刘国栋以及一群好奇的工人都围了上来。
“看着……还行啊,挺像那么回事的。”李班长拿起夹具掂量了一下。
陈工仔细检查了定位销的配合和楔块的滑动情况,点了点头:“试试看!”
王师傅将夹具小心地安装固定在车床卡盘上,然后取过一个之前被判为不合格但变形尚不算太严重的轴承座废品,按照秦奋的指示,先将轴承座套在两个定位销上,然后转动夹具上的压紧螺栓,带动楔块向外侧顶出,均匀地撑住了轴承座的内壁。
“嗯,感觉……是比刚才稳当多了!”王师傅凭着老经验,用手敲了敲工件,声音沉闷,不像之前那样有发飘的空振感。
“开车!镗孔试试!”陈工命令道。
王师傅启动车床,小心地调整好刀具,开始对轴承座的内孔进行精加工。
车间里一时间安静了许多,只有车床的嗡鸣和切削时发出的轻微嘶嘶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旋转的工件和缓慢移动的刀具上。
秦奋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效果如何,只有试了才知道。
几分钟后,精加工完成。王师傅停下车床,小心翼翼地松开夹具,取下轴承座。
陈工立刻拿过游标卡尺和内径百分表(这是技术科才有的精密量具,他特意带来的),开始进行测量。
现场一片寂静,只听得见卡尺划过金属的细微声响和陈工偶尔低声报出的读数。
“直径……50.008……50.010……50.009……尺寸控制得不错!”
“圆度……跳动不到一个格(0.01)!比之前小了一半不止!”
陈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他又用指甲刮了刮内孔表面,感受着光洁度:“表面也光多了!”
“真的有效?!”李班长凑过来看百分表的读数,也是一脸惊喜。
王师傅更是激动地一拍大腿:“嘿!我说加工的时候手感就不一样嘛!稳当!这小子弄的玩意儿,还真管用!”
周围的工人们也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叹和议论。
“神了!就这么个破铁疙瘩,还真解决了大问题?”
“这小学徒,脑子可以啊!”
“看来真是不能小瞧任何人。”
秦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悄然松开。成了!虽然只是初步试验,但效果显著,证明他的思路是正确的!
陈工拿着那个加工合格的轴承座,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到秦奋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秦奋!好样的!你这个小改进,可是帮了大忙了!”
“陈工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的。”秦奋连忙谦虚道。
“不是瞎琢磨,是真动了脑筋!”陈工郑重地说,“这样,老王师傅,用这个夹具,再加工五个轴承座毛坯出来!我们再看看稳定性!”
“好嘞!”王师傅精神抖擞地应道,立刻又去拿新的毛坯。
下班的汽笛声已经响过,但C616车床旁却没人离开,所有人都想亲眼见证这个“奇迹”是否能够持续。秦奋站在人群中,看着重新忙碌起来的王师傅,感受着周围投来的或惊讶、或赞许、或探究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这,只是他在这个时代迈出的第一小步,一次微不足道的“小试牛刀”。但这关键的一步,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和技术的力量,也让他看到了完成新手任务,乃至实现更大目标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