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技惊四座,老把式也得服!(第2页)
周围的工人渐渐围拢了一些,低声议论着。
“又是轴承座的事儿,都卡了好几天了。”
“那玩意儿要求是高了点,咱们厂的设备弄起来是费劲。”
“陈工也是急,听说这是局里下的死任务,年底前必须拿出样机来。”
“难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好机床,神仙也难搞。”
秦奋没有凑上前,但他的耳朵却竖得尖尖的,同时,目光紧紧锁定了陈工手中那个引发争论的轴承座。
【扫描目标:手扶拖拉机驱动桥轴承座(零件号:sf-dQ-011)】
【材质:ht200(灰铸铁)】
【设计要求:内孔直径Φ50,公差h7(+0.025/0),圆度≤0.01,表面粗糙度ra≤1.6u】
【扫描结果(样品#087):内孔平均直径Φ50.022,局部最大Φ50.031;孔口处存在轻微喇叭口;圆度实测约0.018;表面粗糙度ra约3.2u。】
【结论:尺寸超上限公差,圆度超差,表面粗糙度未达标。主要问题集中在内孔加工精度。】
系统冰冷的数据流再次验证了陈工和李班长的争论焦点。h7公差,在20世纪末的机械加工领域属于中等偏上的精度要求,对于一台磨损严重的老旧车床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需要保证尺寸、圆度和粗糙度等多项指标的情况下,稳定性极差。
“这个问题,用现有的设备,不是不能解决,只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秦奋心里默默评估着。
他脑海中闪过几种可能性:
1.改进刀具:使用更锋利、更耐磨的新型刀具材料(比如硬质合金,甚至陶瓷刀片),配合更优化的切削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但这需要额外的刀具成本,而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2.改进装夹方式:设计更精密、更可靠的工装夹具,减少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变形,也能提高加工精度。但这需要一定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3.增加研磨工序:在车削后,增加一道简单的手工或半自动研磨工序,去除车削刀痕,提高圆度和表面光洁度。这相对容易实现,但会增加工时。
4.对机床进行“小手术”:比如,调整主轴轴承间隙,修刮导轨关键部位,或者加装简易的辅助支撑装置,来临时性地提高机床的刚性和精度。这需要较高的维修钳工技巧,而且有一定风险。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快速闪过。第一种,他没法凭空变出先进刀具。第四种,他一个学徒工,没资格也没能力去动厂里的设备。第二种和第三种,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切入的方向。
特别是工装夹具。
秦奋回想起刚才看到的,车床上用来装夹轴承座的,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三爪卡盘,配合一个支撑顶尖。这种通用夹具,对于薄壁、易变形的铸铁件,夹紧力控制不好很容易导致变形,从而影响内孔加工精度。如果能设计一个专门的、刚性更好、定位更准、夹紧力分布更均匀的简易夹具…
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迅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一个好的夹具,不仅能提高加工精度和稳定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操作,甚至提高效率!这完全符合“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的范畴。而且,设计和制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夹具,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以红星厂现有的条件,应该是可以满足的。最关键的是,这能直接解决陈工他们面临的燃眉之急!
如果这个建议被采纳并证明有效,别说10块钱奖金,可能还会更高!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他秦奋在车间,乃至在技术科陈工心中的分量。这对于他完成新手任务,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都至关重要。
当然,这事不能鲁莽。他需要更仔细地观察现有的加工过程,了解其中的细节瓶颈,然后构思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而且,如何将这个建议以一个学徒工的身份,合理地提出来,并得到重视,也需要好好斟酌。
争论声渐渐平息,陈工和李班长似乎达成了一个妥协,决定先将这批轴承座进行筛选,勉强能用的先送去装配,实在不行的再想办法返工。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权宜之计,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陈工带着一脸的愁容,拿着那个不合格的轴承座,在车间里踱步,不时地在几台关键设备前停下,似乎仍在苦苦思索解决之道。
秦奋收回目光,重新拿起锉刀,但心思已经不在打磨上了。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开始调动前世的知识储备,结合系统扫描得到的数据,勾勒着一个简易而高效的专用夹具的雏形。定位销的位置、夹紧块的形状、力的传递方式……一个个细节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新手任务的突破口,似乎就在眼前这个小小的、却卡住了整个手扶拖拉机项目的轴承座上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他秦奋在这个时代,打响的第一枪的机会。
夜幕降临,当疲惫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离开车间时,秦奋却绕到了那台加工轴承座的C616车床旁,借着车间顶棚昏暗的灯光,仔细观察着那套简陋的夹具,以及散落在旁边铁盘里的一堆废品。他的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已经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