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章 神秘图谱,震撼开局!(第2页)

工人们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车间八卦、哪个师傅手艺好、哪个领导又发了什么指示、最近副食品商店又来了什么“稀罕货”。偶尔,也会有胆子大一点的人低声议论几句国家大事,比如“包产到户”的争论,或是报纸上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文章。

整个氛围,是一种介于沉闷和躁动之间的奇特状态。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让人们习惯了循规蹈矩、谨言慎行。但改革开放的春风毕竟已经吹起,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正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渴望改变、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念头,像地下的种子,在悄悄萌发。

秦奋注意到,食堂里泾渭分明地分成了几个区域。老师傅们、技术员们通常会聚在一起,他们的饭盒里偶尔能看到一些“硬菜”,比如炒鸡蛋或者红烧肉,谈论的话题也更“高级”一些,比如某个技术难题、厂里的生产计划。而像他们这样的年轻学徒工,则大多缩在角落,埋头吃饭,或者小声地开着玩笑。

“唉,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王大力啃完馒头,望着自己饭盒里剩下的几根白菜帮子,叹了口气,“听说隔壁市的红旗拖拉机厂,人家工人的奖金都发到十几块了!咱们厂,这个月能发个三块五块就谢天谢地了。”

奖金。这个词在这个年代,带着特殊的魔力。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改革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之一。

秦奋心中一动,问道:“咱们厂效益不好吗?”

“好啥啊!”王大力撇撇嘴,“就咱们生产那几样老掉牙的玩意儿,‘东方红’拖拉机厂那边都嫌弃,要不是国家计划硬性摊派,谁要啊?听说南方那边,农民都喜欢小型的、更灵活的手扶拖拉机,咱们厂也想搞,技术科捣鼓了半天,弄出来的样机傻大黑粗,还老出毛病,根本卖不出去。”

他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凑近秦奋:“我听我爸说(他父亲是厂里的老工人),厂领导正为这事儿头疼呢。生产任务完不成,产品积压,再这么下去,别说奖金了,工资能不能按时发都难说。”

秦奋默然。王大力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

红星厂,就像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国营工厂一样,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技术落后、产品陈旧、管理僵化、缺乏市场意识……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积累的弊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适应,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但他,秦奋,拥有领先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和眼光。

这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他眼中,却并非死局。

比如,技术落后?他脑子里储存着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几乎所有主流机械加工技术的演进路线和关键节点。哪怕只是拿出一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成熟技术进行“微创新”,对现在的红星厂来说,都可能是颠覆性的。

产品陈旧?他清楚地知道未来几十年农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哪些产品会畅销,哪些技术会成为主流。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还是更精密的播种、植保机械?他甚至可以根据中国的地形地貌和农业发展特点,设计出更符合国情、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管理僵化?他更是深谙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从精益生产、tQm全面质量管理,到供应链优化、市场营销策略……这些在未来企业界如同常识般的理念,在这个年代,却如同“屠龙之技”。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需要先获得说话的资格,需要积累足够的力量和资源。而现在,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学徒工。

“想那么多干啥,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王大力见秦奋不说话,以为他又在为前途担忧,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跟刘师傅学技术,争取早点出师,转正了工资就能涨到三十多块,到时候娶个媳妇,安安稳稳过日子,比啥都强。”

安安稳稳过日子?秦奋心中失笑。如果他只是原来的秦奋,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人生轨迹。但他是秦征,那个曾经站在世界商业之巅的男人。让他一辈子窝在这个小厂,守着一台旧机器,重复枯燥的劳动,直到老去?

不,这绝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他要改变,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还能改变这家工厂,甚至更多。

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油污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车间里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新一轮的工作开始了。秦奋站在砂轮机前,手中握着冰冷的活塞销,感受着砂轮高速旋转带来的震动。

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有丝毫的迷茫和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专注和一种深藏的锐利。

红星一九八零。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坐标,一个地点名称。

这是他的战场,他的熔炉,也是他传奇开始的地方。

他深吸一口气,将活塞销稳稳地抵在飞转的砂轮上,火星四溅。

新的人生,从打磨好每一个零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