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是只小猫 作品

第140章 进退维谷

山河关外,残阳如血。

三十万北渊铁骑如黑云压境,将这座巍峨的的边关城市围得水泄不通。

城墙之上,大夏的战旗在狂风中飘扬,守城的将士们手紧握着各式兵器,眼神坚定,毫无畏惧之色。

他们已经坚守了三天三夜,每一块城砖都被鲜血浸透,却始终没有让敌人跨越雷池一步。

“杀——”

随着一声声呐喊,又一波北渊士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

一架架云梯如巨兽之爪,被北渊士兵奋力架起,直直地抵向城墙,漫天箭矢如大雨般倾泻而下。

双方在狭窄的城头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一名大夏士兵被长矛刺穿胸膛,却在咽气前将敌人一同拽下城墙,用生命捍卫了大夏的尊严。

而另一边,北渊的百夫长刚刚凭借着过人的勇猛登上城头,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被滚烫的金汁浇了个正着,惨叫着跌落城墙,消失在弥漫的硝烟之中。

拓跋哲站在中军大帐外的高台上,面色阴沉地注视着这场激烈的攻坚战。

按照他的计划,山河关应该在三日内收入囊中,可如今战事始终胶着,难以分出胜负。

“报——!”

一名传令兵慌慌张张地跑来,单膝跪地,“左翼进攻再次被击退,折损一千余人!”

拓跋哲闻言,眼中瞬间燃起熊熊怒火。

他怒目圆睁,气得牙齿‘咯咯’作响:“废物!都是废物!三十万大军拿不下一个山河关?”

身后的亲卫们见此情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纷纷垂下头,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一阵轻微却清晰的轮椅转动声,从大帐一侧悠悠传来。

“可汗何必动怒?”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

随着声音的临近,轮椅上的男人缓缓出现在众人视野之中。夕阳余晖洒在他那异常苍白的面庞上,勾勒出一抹阴郁的轮廓。

在他身后,一个戴着洁白面具的男子默默地推动着轮椅。

拓跋哲转身,眼中怒火未消:“先生倒是悠闲。我军久攻不下,士气已衰,再这样下去——”

“再这样下去,大夏的援军就该到了。”

轮椅上的男人打断了他,声音平静得可怕,“不过,可汗现在应该担心的不是山河关。”

说罢,他缓缓递出手中的军报。

拓跋哲一把抓过,快速浏览,脸色越来越难看。

“那白马小贼杀到哈拉林去了?”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里混杂着震惊与愤怒。

轮椅上的男人点了点头,“幸而我手下密探遍布,才能及时发现这一情报。可汗,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

拓跋哲愤怒地咒骂一声,将手中的军报狠狠撕成碎片:“那混账东西!竟敢偷袭我后方!”

哈拉林是北渊王庭所在地,更重要的是——他的额吉(阿娘)此刻正在那里!

轮椅上的男人静静地看着拓跋哲暴怒如雷的样子,眼眸深处悄然掠过一抹算计的寒芒:“是不是要调一部分人回去?”

“先等等,我再想想!”拓跋哲皱眉返回,内心天人交战。

男人自然不在意,只是平冷眼看拓跋哲焦虑与挣扎。

依据马程的推算,那名骑白马的年轻将领多半才刚刚抵达北渊边境,真正的战况消息自然不可能这么快传递回来。

但不妨碍他弄个假军报不是?以那白马小将的能力,直捣哈拉林亦非难事。

拓跋哲皱着眉头沉步返回大帐之内,一路走到地图前,死死盯着哈拉林的位置。

派兵回援?

等援军赶到,恐怕哈拉林早已陷落。

当初,他为了能够一鼓作气拿下大夏,力排众议,毅然将所有兵力集结于此。而哈拉林,仅仅留下了一万守军,可对方有六千骑兵!

不派兵?军中将士若知道家乡被袭,必定士气大跌,军心涣散!

更何况,他的额吉还在那里……

想到额吉,拓跋哲的心猛地一紧。

他虽然子女众多,但只有一个额吉!

“先生,”拓跋哲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倘若你是那白马小贼,你会怎么做?”

轮椅上的男人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不慌不忙地回答:“轻骑兵突袭,讲究的就是快进快出。若我身处其位,定然不会选择强攻哈拉林,而是烧杀抢掠一番便走。既能打击北渊大军士气,又能拖延山河关的战事。”

拓跋哲微微眯起双眼,沉声问道:“那么,你认为我们无需派兵回援?”

“我可没这么说。”男人摇摇头,“我只是分析敌将可能采取的策略。至于是否回援…全凭可汗定夺。”

这摸棱两可的回答让拓跋哲更加烦躁。

他深知眼前这位谋士的能耐,虽说大夏近年来国库空虚、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主要归咎于那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和纵容外戚的皇后,但在这背后,许多重大决策都少不了此人暗中操作!

通过此人经营多年的“蝴蝶客栈”情报网,北渊才能如此轻松地掌握大夏的一举一动,才能如此迅速杀到此地……

但在这一刻,拓跋哲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眼前这位谋士似乎…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希望北渊速胜。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很快被更紧迫的担忧取代。

“来人!”

最终,拓跋哲做出了决定。

亲卫统领立刻进入大帐,单膝跪地:“可汗有何吩咐?”

“调一万精锐骑兵,即刻启程回援哈拉林。”拓跋哲沉声命令,“再传我命令,悬赏十万金铢,取白马小贼首级者,另赐我族之姓,以彰其功!”

亲卫统领震惊地抬头,“可汗,这…”

“还不快去!”拓跋哲怒吼。

亲卫统领慌忙退下传令。

拓跋哲的目光再次投向山河关方向。

城墙之上,战火依旧纷飞,厮杀之声虽远但依稀可闻。分兵一万后,攻城的压力会更大,但他别无选择。

“额吉……”拓跋哲低声呢喃,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母亲那慈爱的面容。

幼时岁月里,每逢他身负伤痛、满心惧怕之时,额吉总是用温暖的怀抱安慰他,鼓励他。

他常想,倘若没有额吉一次次将他从困境中捞起,他恐怕早已化作草原上无人问津的尘埃。

后来他成了可汗,金帐里的决策关乎万民生计,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可只要他回头望去,总能望见额吉坐在毡房角落,不言不语,默默给他缝制冬衣。

如今,额吉身处险境,他又怎能心安理得地坐视不管?

轮椅上的男人观察着拓跋哲表情的微妙变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