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把养老钱全搭进去了(第2页)
“行了,都是兄弟,别客套,我约了人下棋,回头再说。”
李建设招呼上阎埠贵,两人直奔北新桥下棋,已成新习惯。
日子一天天过去,贾东旭晚出早归,许久不见踪影,而阎埠贵天天等利息到账。
小京茹开始上学,却因忘带作业本未能完成提交。
一切看似步入正轨,直到失踪者何大清突然出现。
“李建设,有个好消息,徐慧真的公公去世了。”
“什么?”
李建设稍愣,才明白是那位贺老头过世了,这算什么喜事。
“徐慧真的公公走了,前门的小酒馆和后院的独院都归她了。
我打算入赘,把这儿的房子留给弟弟和傻柱,你觉得如何?”
何大清卖了三轮车后,没买新的,而是和弟弟共用一辆,也算节约。
要是粮站有货,还能帮忙搬粮食,每袋两分钱,多少能挣点。
其余时间就围着寡妇转,帮忙照看孩子,日子过得不错。
“老何想入赘没问题,毕竟你也有儿女。
问题是,徐慧真同意吗?”
李建设接过一支烟点燃,他也算院子里的爷们了。
“她从未主动提及此事,但她是年轻寡妇,还带着个女儿,总该再找个依靠。”
何大清决心追随父辈步伐,投向寡妇家庭。
\"她现在在哪?贺老头的丧事办完了吗?\"
李建设沉思片刻,1955年了,新中国成立快六年了,商户们的公私合营时代即将到来。
因为大资本家的问题已经解决,要么捐献资产,要么加入合营,如今剩下的只有个体户。
再过几年,一个县可能凑不够三个商户,甚至为零,你能想象吗?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姥爷留下的老字号信远斋,穿越前这个品牌还在,说明也被公私合营了。
因此,他想保住三间大铺面和信远斋的招牌,恐怕还得费一番功夫,这是姥爷留下来的,绝不能在他手上败掉。
\"丧事已办妥,听说送回乡下了,贺老头在乡下有亲戚。
慧真月子也做完了,在小酒馆后院住着呢。\"
何大清逐渐察觉到这小子不简单,虽然住在院子里,但对大前门那边似乎很熟悉。
不对,他对整个京城都很了解,毕竟两年多没上班了,哪都能逛。
\"走,去看看。\"
李建设掐灭烟头,让老何推自行车,随后向岳母打个招呼便出门了。
按照惯例,何大清骑车载他前往前门胡同。
巧的是,正好碰到蔡全无蹬三轮车来到小酒馆门口。
\"哟,还没开门呢。\"
李建设看到小酒馆门口挂的牌子。
\"没关系,可以进来。\"
何大清早就清楚情况,不然怎么能找到人,他还帮忙带孩子呢。
蔡全无也说:\"旁边有入口可以进,李哥儿,你怎么来了。\"
老蔡有些紧张,大哥肯定也找李哥儿讨教了,他们都是同一个师父教的,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
\"来瞧瞧,走吧,带我进去。\"
李建设顺路过来,稍后要去看看小妾,顺便去街道转转,权当上了班。
\"好咧!\"
何家兄弟立刻领着李建设去了后院。
\"慧真,开门,是我们,慧真……\"
何大清扯着嗓子喊起来,独门独户的,也不怕惹闲话,他压根不在乎。
“来了,来了。”
徐慧真迅速拉开门,见是李建设,惊讶地问:“您是李哥儿?”
“没错,你还记得我啊!”
李建设笑了,单凭这份眼力,就知道徐慧真是个会做生意的人,一眼便看出他的不凡。
“当然记得,你还有一个朋友也是做买卖的。”
徐慧真对之前在医院的经历印象深刻,毕竟时间不算太久。
这时何大清说道:“慧真,李建设今天特意来看你,你也知道现在遇到些困难,可以多听听他的建议。”
“对,听李哥儿的。”
蔡全无急忙附和,虽然李建设不上班,但他的本事可不小,十个自己也未必比得过。
徐慧真愣了一下,忙道:“快请进屋里。”
她想了想,想起何大清曾提到李建设是轧钢厂的二级钳工,不过今天怎么没上班呢?傻柱也在轧钢厂,一周要上六天班。
李建设点头走进院子,发现虽然只是个小院子,但空间很大,跟姥爷留给他的小院差不多大小,只是少了几间房。
院子里有个咸菜缸,旁边还放着一块几十斤重的和田玉,这是贺老头最值钱的家当。
玉石的事情不用着急,早晚都是他的,现在拿出来也只会碍事,放在哪都一样。
“这院子不错嘛!”
“就一个小院子。”
徐慧真有些紧张,担心这院子会被打主意,还有前面的铺面。
蔡全无问:“李哥儿,你觉得慧真现在该怎么办?她想自己把前面的小酒馆开起来。”
徐慧真不明白,为何何家兄弟似乎都听李建设的话。
“挺好,开起来吧,做小酒馆的收入比当工人强多了。”
她公公贺老头在世时,她就常来这里喝酒。
李建设想起当年的事,那时还有小老婆,老蔡也在场。
蔡全无急忙说道:“确实有这么回事,慧真,你公公当年卖给李哥儿掺水的酒,后来换成了真酒。”
“啊?”
徐慧真更加困惑了。
她公公一辈子都在卖掺水酒,不是谁都能喝到真酒的。
“还有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