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夏至的护道者(第2页)
苏明远站在稍远的位置,隔着洁净的展柜玻璃,静静地凝视着那件云雷纹梅瓶。瓶身弧度优雅,青釉流淌得恰到好处,在博物馆顶灯下流转着内敛的宝光。那熟悉的云雷纹路,盘桓曲折,勾连回旋,像一首无声的古老歌谣。指尖隔着冰冷的玻璃,无意识地沿着那纹路的走向轻轻描摹。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猛地冲上鼻腔,眼前瞬间有些模糊。
他仿佛又看见了庆丰三年的琼林宴。恩师季老先生须发皆白,精神矍铄,便是用这样一套云雷纹的酒具,亲手为自己这个新科状元斟满了御赐的琼浆。季老的手指枯瘦,却极稳,酒液注入那薄如蛋壳的云雷纹杯盏中,发出清越的微鸣。老先生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语重心长:“明远啊,此杯盛的是琼浆,亦是社稷之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望尔持此心,护此道,不负所学……”
那清越的碰杯声,恩师语重心长的嘱托,还有琼浆入喉的温热辛辣,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尘埃,如此清晰地撞击着他的耳膜与心口。而眼前,只有玻璃冰冷的阻隔,和展柜中静静陈列的、早已物是人非的古物。恩师、同窗、那金榜题名马蹄疾的长安春日……都化作了史册上几行冰冷的墨迹。一股巨大的、几乎将他吞噬的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无声地漫过脚踝,爬上脊背。他猛地吸了一口气,强行将喉头的哽塞压了下去,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护道?他护的哪里仅仅是这些器物和文字?他护的,是那些早已消散在风中的音容笑貌,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故国山河,是深埋心底、日夜啃噬的刻骨乡愁!
“先生?”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是那个穿齐胸襦裙的小姑娘,她臂上的云雷纹袖章衬得小脸格外认真。她似乎察觉到了苏明远瞬间的失神和周身弥漫开来的那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悲凉。“您……没事吧?”
苏明远倏然回神,指尖从冰冷的玻璃上移开。他垂下眼睑,迅速敛去眸中翻涌的情绪,再抬眼时,已恢复了惯常的温和沉静。他对着小姑娘极轻地摇了摇头,唇角甚至努力牵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转瞬即逝。
“无妨,”他的声音有些低哑,却尽力平稳,“只是……想起一位故人。”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展柜中的梅瓶,那青釉的光泽仿佛也带上了一丝温润的慰藉。恩师的叮嘱言犹在耳:“护此道”。这“道”,如今有了新的面孔,新的声音,新的、笨拙却炽热的守护方式。心底那冰冷的孤寂深潭,似乎被投入了几颗小小的、温暖的石子,虽不足以填平,却终究漾开了一圈圈微澜。
任务完成,返回书院时,夜幕已然低垂。白天的喧嚣与热浪退去,夏夜独有的温润气息悄然弥漫开来。庭院里,驱蚊的艾草香在角落里静静燃烧,一缕青烟袅袅,散发出略带苦涩的草木清香,与空气中残留的日晒余温交融。白日里被晒蔫的竹叶,此刻在夜风中舒展开来,发出细微的、如同私语般的沙沙声。几盏仿古的石灯在廊下散发出朦胧柔和的光晕,灯影在青砖地上拖曳出长长的、摇曳的尾巴。
藏书阁内灯火通明。护道团的少年们并未散去,而是各自寻了位置坐下,有的伏在宽大的老榆木书案上,有的干脆席地而坐,背靠着高大的书架。经历了白天的紧张、兴奋与小小的“抛头露面”,此刻他们的神情是松弛后的专注。没有人说话,只余下手指划过屏幕的细微声响和偶尔调整坐姿时衣料的窸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并非在闲聊或游戏。手机屏幕幽幽的光亮,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认真的脸庞。有的眉头微蹙,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点击;有的则凝神细看,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默念着什么。
小王盘腿坐在靠近窗边的蒲团上,手机搁在膝头,屏幕的光照亮了他鼻尖上一点微小的汗珠。他似乎在查找什么,手指时而停顿,时而快速输入,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终于,他似乎找到了答案,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破解谜题般的兴奋光亮,声音不大,却清晰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先生,找到了!您白天看的那件梅瓶底款,那个‘内府’的‘府’字,我查了《康熙字典》的电子影印本,”他举起手机,屏幕朝着苏明远的方向,“您看,这‘府’字下面‘寸’部的写法,和现代印刷体确实有细微差别!庆朝官窑的写法,这一‘点’是带个小钩的,收笔也更圆润些!这算不算也是当时的一种书写特征?”
苏明远正坐在靠窗的紫檀木圈椅中,手中握着一卷旧书,却并未翻阅。他闻声抬眼望去。视线越过手中泛黄的书页边缘,落在小王的手机屏幕上。那方寸之间发出的幽幽蓝光,清晰地显示着古老字典中某个字体的放大细节。这光,也映在小王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里,亮得惊人。
一瞬间,苏明远有些恍惚。眼前的景象奇异地重叠了。跳跃的电子屏幕微光,与记忆深处摇曳的、昏黄油灯的光晕交织在一起。眼前少年们低垂的、被屏幕照亮的脸庞,与他脑海中那些在庆朝私塾寒窗苦读的年轻士子伏案夜读的身影渐渐重合。不同的灯火,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时空,然而那眉头微蹙的专注,那眼中对知识本源近乎执拗的探寻光亮,却如出一辙,跨越了数百年的长河,在此刻的藏书阁里,奇异地共鸣着。
原来如此。
白日里那几乎将他淹没的孤寂感,如潮水般悄然退去些许。一股温热的暖流,无声地注入心田。所谓护道,何尝是仗着自拍杆的银光,摆出防卫的架势?真正的护持,是眼前这般的景象——是这些生在数字时代的少年,甘愿在夏夜放下炫目的游戏与喧嚣的社交,俯首于一方小小的、发光的屏幕前,只为求证一个古字笔画的细微差别。他们用这时代赋予的工具,笨拙又热切地,去触摸、理解、进而爱上那些冰冷古老符号背后鲜活跳动的生命。
“善。”苏明远缓缓放下手中未曾翻动一页的书卷,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却有着磐石般的沉静与力量。他环视着这些被屏幕微光勾勒出轮廓的年轻身影,目光最终落回小王兴奋的脸上,唇角终于漾开一个真切而温煦的笑意,如同春冰初泮,暖意悄然弥散。
“此细微处,正是关键。尔等用心,甚好。”
窗外,月色如练,无声地流淌过书院古老的屋檐与舒展的竹叶,也悄然漫进这弥漫着艾草苦香与年轻气息的藏书阁,温柔地覆盖在每一个低头探寻的身影上。今夜的灯光,连接着两个时代同一种不熄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