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会试较技,策论出新(第2页)
这……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啊!
他想起自家爹爹张大山,是如何凭着那些“实学”的本事,把一个贫瘠破败的青石村,一步步地,变成了如今这般富庶兴旺的模样。
他又想起这一路行来,所看到的那些因为天灾人祸、或者因为官府无能、吏治腐败而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苦哈哈。
心里头那股子想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念想,是越发强烈了。
他当即便提笔蘸墨,也不去管那些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套路了。
而是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见所闻,把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那些关于改良农具、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改善民生的具体法子。
还有他自个儿对这“农桑为本,工商并举,藏富于民,教化为先”的独到见解。
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地,写在了那考卷之上。
他这篇文章,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太多的圣贤经典。
可那字里行间,却都透着一股子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气息,和一股子实实在在的、能解决问题的力量。
他甚至还大胆地,把自己先前写过的那篇《农桑水利策》里头的一些个核心观点,也都融入了进去。
比如那曲辕犁的推广,那水碓水车的兴建,那棉花大豆的种植,那《青石农录》的编撰……
他把这些在青石村已经得到验证的成功经验,都作为论据,来支撑自个儿的观点。
写得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还带着几分说不出的自信和豪情。
这一篇策论写完,小山只觉得是酣畅淋漓,胸中那股子憋了许久的块垒,也仿佛都随着这笔墨,倾泻而出了。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仔仔细细地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啥错漏之后。
才郑重其事地,把这份凝聚了他无数心血和期盼的考卷,交了上去。
这会试的考官,大多都是些个在翰林院里头浸淫多年的老学究。
他们批阅考卷,最是看重那文章的法度和经义的功底。
对于那些离经叛道、或者不合体例的“新奇”之作,向来是不怎么待见的。
可当他们批阅到张小山这份策论的时候。
却有不少人,都被里头那些闻所未闻的新鲜提法,和那些详实具体的案例给吸引住了。
“咦?这篇策论,倒也有些个意思。”一位负责批阅策论的孙姓老翰林,拈着胡须,仔细地看着小山的文章。
“言辞虽然质朴了些,可这见解,却也颇有几分独到之处。特别是这关于改良农具、兴修水利、以及推广新作物的论述,倒也……不像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旁边另一位年轻些的考官也凑过来看了看,点头道:“孙大人所言极是。此子虽未多引经据典,但其所言皆是关乎民生疾苦的实务,且有青石村的成功经验作为佐证,倒也……不失为一篇切中时弊的好文章。”
当然,也有那么一两个思想比较保守的老学究,看着小山这篇“不合常规”的策论,却是眉头紧锁。
“哼,此等乡野之谈,也敢登大雅之堂?通篇不见圣贤教诲,只谈些个农工末技,简直是……有辱斯文!”
“就是,这科举取士,乃是为国选才,当以经义为本,策论为辅。此子这般舍本逐末,怕是……难成大器啊。”
一时间,这小小的阅卷房里,倒也因为张小山这份“特立独行”的策论,而起了一些个小小的争论。
不过,那孙姓老翰林,最终还是力排众议,给了小山这份策论一个不低的分数。
他心里头隐隐觉得,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解元,或许真能给这沉闷已久的朝堂,带来一股子不一样的新鲜空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