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严苛的科举考试
【第一届的科举制度是在永安六年六月七日正式开始,一首持续到十二月底才结束。.g¨u`g_e?b.o?o·k?.,c_o?www.
所有想要参加科举取士的都必须回到原籍考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家族中有考试者,皆不允许参与科举取士流程。
一旦被发现,无论有没有违规情况,一律按照违规处理。
毕竟规定都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如果家族中有人考试,你还去监管流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大梁时期,凡是能读书明智者,无疑不是权者,钱者。
几乎没有平民百姓的参与,这也是他们不坚决反对的原因之一。
书籍、知识是被上层人士垄断的,书籍是无比珍贵的,更是不外传的。
即便是开私学的儒家、墨家、法家等等收的弟子在上层人士看来或许是普通人,但在真正的百姓看来也是惹不起的人物。
因此,第一届的科举取士,文帝不用看录取的结果,就能知道名单人的背景,多为官宦子弟。
自幼被熏陶,接触良好的教育,怎么可能会考不过其他人?
即便是有萧良在前肃清了朝堂上下不少的官员,但比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还是相差巨大。?比¢奇`中\文.网_ !更/新-最_快~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秀才不具备做官的能力。
只有通过乡试,并且取得前十名才有做官的机会,而通过者被称为举人,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西左右。
下一步的考试是会试,中者为“贡士”录取率在百分之八左右。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考试,被称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举行,皇帝出题。
没有淘汰率,但会重新进行排名。
这个录取率还是相当低的,基本上到举人才有初步做官的资格。
但基本上也是被派往偏远地区去做官,除非是做出重大功绩,否则一般而言不会往上调任。
科举考试的花销是巨大的,虽然不要报名费,但书本费,请夫子的费用等等是不少的。
还有那种屡考屡不中的,坚持不懈想要当官。
就像是我们现在也有一心想要考公务员的,考个几年的都大有人在。
更别是在古代大梁了,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地位优势,“士农工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含金量比之现在不知道要高上多少,一旦参加殿试,你就是天子门生。¢萝·拉+小.说. /更-新·最.全\
可以自豪的宣传“我乃文帝的弟子”
一句话就把你和皇帝联系在一起了,这荣耀感给的杠杠的。
文帝,那可是古代人士的偶像中的偶像,谁不想要和偶像有点联系。
只要成为贡士,参加殿试,只要参加了,不论名次,都是天子门生。
这把完全可以写进族谱里,开篇介绍自己“我是陛下的弟子,曾受过陛下的教导”
毕竟殿试是皇帝出题,怎么不算是陛下的教导呢?】
{咱文帝完全是做一步看三步,这么多的落榜生,甚至于屡次不中者,有些小产的家庭完全支撑不住,这不就方便了文帝的下一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