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澳大利亚的最终沦陷与战略伏笔(第2页)
在墨尔本,由一群热血工人组成的抵抗小组同样让德军头疼不已。这些工人深知工厂对于德军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以工厂为战场,发动了一场独特的战争。他们在工厂内部发起罢工行动,工人们团结一致,放下手中的工具,拒绝为德军生产战争物资。同时,他们利用对工厂环境的熟悉,巧妙破坏生产设备。他们或是在机器关键部位动手脚,或是破坏电力供应系统,使得工厂生产陷入瘫痪。此外,他们还在工厂周边精心设置各种陷阱,如尖刺陷阱、绊雷等,专门伏击德军巡逻队。每当德军巡逻队经过,这些陷阱便如潜伏的猎手般发动攻击,给德军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
面对墨尔本的抵抗小组,德军同样采取了强硬措施。我们增派大量兵力对工厂周边进行巡逻和搜查,加强对工人的管控。同时,对工厂实施更加严格的戒严,安装更多的监控设备,试图彻底铲除这股抵抗力量,确保我们对澳大利亚工业资源的顺利掠夺与整合。
在对抵抗组织进行残酷打击的同时,德军对澳大利亚资源的掠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且规模不断扩大。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们重点开发的对象,无数澳大利亚矿工在德军的威逼下,被迫在恶劣到极点的环境中日夜劳作。矿井内阴暗潮湿,弥漫着刺鼻气味,通风设备几乎形同虚设,安全设施更是简陋到令人心寒。但德军为了满足战争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全然不顾矿工生死,驱使他们像奴隶般挖掘矿石。一车车珍贵的矿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军的军事基地和欧洲本土,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粮食方面,德军对产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调配。大片肥沃的农田被德军强行接管,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大部分被无情运往德军的军事基地和欧洲本土,以维持德军庞大军队的运转和国内的需求。而澳大利亚当地人民却因此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许多人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老人和妇女们在饥饿和恐惧中挣扎求生。
澳大利亚的工业设施也在德军的铁蹄下被全面改造,完全服务于德军的战争需求。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如今机器日夜轰鸣,生产着各种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工厂里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工人们在德军的监视下,如同行尸走肉般被迫为侵略者制造杀戮的工具。德军还通过傀儡政府建立了一套严密得如同牢笼般的经济统治体系,发行新的货币,完全控制物价。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的物资,又以高价出售生活必需品,将澳大利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自己手中。澳大利亚的经济在德军的残酷剥削下,如同一个被榨干的柠檬,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进一步削弱了抵抗力量的生存土壤。
战略伏笔与未来展望
我站在指挥室的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勾勒着未来的战略蓝图。达尔文港,这个看似被我们“遗漏”的地方,实则是我为美军精心设下的致命陷阱。我仿佛已经看到,美国援军在收到澳大利亚抵抗组织或其他情报误导后,误以为达尔文港是他们反攻澳大利亚的突破口,从而调集大量兵力从此处登陆。
一旦美军踏上澳大利亚大陆,他们将不得不深入内陆。而澳大利亚广袤的内陆地区,对于熟悉地形且拥有装甲优势的德军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战场。我们的装甲突击群将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合围美军,以逸待劳地对其进行围歼。想象一下,当美军疲惫不堪地深入内陆,却遭遇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突然袭击,他们将陷入怎样的绝境。德军的坦克将如钢铁洪流般冲向美军,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天际。美军在我们的猛烈攻击下,将无处可逃,只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挣扎求生。
消灭这股美军力量,不仅能大幅削弱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攻,还能为我们后续进攻日本或菲律宾时减轻巨大的压力。当我们在进攻这些重要战略目标时,将不再担忧美军从澳大利亚方向的增援,可以更加从容地部署兵力,集中优势火力突破敌军防线。我仿佛已经看到,在我的指挥下,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进一步扩大战果,为德意志帝国赢得最终的胜利。而澳大利亚,这片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将成为我们迈向胜利的坚实基石,见证德军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