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9章 金宣宗南迁汴梁(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派人在汴梁城里大修宫殿,还从江南买了几十个美女充实后宫。有个叫李妃的妃子特别受宠,她的哥哥李仁惠本来是个街头混混,一夜之间成了"少傅"(高官),天天在大街上横着走,老百姓见了都躲着走。

术虎高琪也没闲着。他知道自己没本事打仗,就把精力放在"整人"上。谁要是敢说"应该回中都",他就扣个"通敌"的帽子扔进大牢。有个叫张行信的御史弹劾他"误国",第二天就被贬到了穷山沟。

朝堂上乌烟瘴气,前线更是惨不忍睹。蒙古人虽然暂时没打汴梁,却把河南周边的城池抢了个遍。贞佑四年(1216年),蒙古将领木华黎(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率军围攻太原,守将乌古论德升拼死抵抗,派人向汴梁求救。

宣宗召集大臣开会,术虎高琪说:"太原太远,救不了,让他们自己扛着!"结果太原城破,乌古论德升投井自杀,全城百姓被蒙古人杀了个干净。

更蠢的是,金朝居然还想打南宋。术虎高琪觉得"打不过蒙古,还打不过南宋吗",建议宣宗"南攻宋境,抢点粮食和地盘"。宣宗居然同意了——他觉得这样能"找回点面子"。

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南宋虽然弱,但打金朝还是有点底气的,双方在淮河一带打了好几年,金朝没占到便宜,反而把仅有的兵力耗光了。有大臣骂术虎高琪:"蒙古人在北,宋人在南,我们腹背受敌,这是自取灭亡!"

术虎高琪的回应很简单:把这人拖出去砍了。

中都陷落的消息传到汴梁时,宣宗正在跟李妃赏花。太监小心翼翼地禀报,宣宗愣了半天,说了句:"知道了。"然后继续给李妃递果子——他可能觉得,只要眼不见,心就不烦。

但中都的百姓没这么幸运。蒙古人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括(kuo,搜刮)民",把所有壮丁抓去当奴隶,妇女和儿童要么被卖,要么被杀。金朝的宗室(皇帝的亲戚)更惨,成吉思汗下令"完颜氏,斩尽杀绝",因为他记得祖先俺巴孩汗是被金朝皇帝钉死的。

有个叫完颜承晖的宗室女子,被蒙古兵抓住后,宁死不从,骂道:"我金室贵女,岂能受辱于胡狗!"蒙古兵恼羞成怒,把她大卸八块。这种惨状,在中都比比皆是。

而蒙古人其实有更长远的打算。成吉思汗没让军队继续南下,而是派木华黎"经略中原"——就是慢慢消化占领的地盘。木华黎知道,光靠杀人没用,得让老百姓种地交税,于是他贴出告示:"降者免死,仍能安居乐业。"

有些金朝的官员也看出了苗头。耶律楚材(契丹人,后来成了蒙古的重要谋士)就劝成吉思汗:"得民心者得天下,杀得太多,没人给我们种地了。"成吉思汗觉得有道理,开始约束军队,还重用了一批愿意投降的金朝官员。

对比之下,金朝的处境越来越难。陕西的土地本来就不多,一下子涌进几十万从北方逃来的难民,粮食根本不够吃。汴梁城里"米价暴涨,斗米值银二两",老百姓只能吃树皮草根,饿死的人堆成了山。

有个叫侯挚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上奏说:"陛下,现在当务之急是招抚流民,开垦荒地,训练军队,不然我们真的要完了!"

宣宗觉得他说得对,任命他为"安抚使"。可侯挚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术虎高琪还处处给绊子,最后啥也干不成。侯挚叹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花剌子模(中亚古国),把对金作战的任务交给了木华黎。木华黎像一只耐心的狼,慢慢蚕食金朝的土地:1220年破山东,1221年破山西,1222年破陕西......金朝的地盘越来越小,只能龟缩在河南的几个城市里。

术虎高琪还在忽悠宣宗:"蒙古人西征去了,没空理我们,陛下放心!"宣宗居然又信了,甚至开始修建新的宫殿。直到1223年,术虎高琪被宣宗用一杯毒酒赐死——因为有人说"术虎高琪想谋反",宣宗怕了。

但一切都晚了。这一年,金宣宗在汴梁病死,临死前还念叨着:"朕不该迁都......"可他的儿子金哀宗完颜守绪(xu)接手的,已经是个烂到根里的摊子。

金宣宗南迁汴梁,是金朝灭亡的关键一步。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不赶紧吃药,反而跑到更差的环境里躺平,只能死得更快。

有人说,如果金朝不迁都,死守中都,也许能多撑几年。但历史没有如果。金朝到了宣宗这时候,皇帝昏庸,大臣无能,军队没战斗力,老百姓也失了心,就算不迁都,也撑不了多久。

而汴梁城里的歌舞,还在继续。只是这歌声里,早已透着亡国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