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1章 李清照状告后夫(第2页)

经过几夜无眠的思索,李清照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不仅要离婚,还要告张汝舟欺君罔上之罪!这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举——妻子告丈夫,本就违背“夫为妻纲”的伦理,更何况告的是欺君之罪,一旦告成,张汝舟虽必死无疑,而她自己,按照宋代法律,“妻告夫,虽属实,仍需徒刑二年”。

也就是说,李清照若要离婚,必须先把自己送进大牢。

身边的亲友得知此事,无不大惊失色,纷纷来劝:“夫人三思啊!告夫乃是大逆不道,何况还要坐牢,值吗?”

李清照却异常坚决,她缓缓道:“我宁可坐牢,也不愿与这等败类同床共枕。身狱易脱,心狱难离。若为自由故,二年徒刑又何妨?”她的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哀伤只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绍兴二年(1132 年)九月,李清照一纸诉状递到了临安府衙,状告丈夫张汝舟“妄增举数”“贪污军饷”。知府大人接过诉状,一看原告是李清照,被告是她的丈夫,顿时皱紧了眉头。这案子太棘手了,一边是名满天下的才女,一边是朝廷命官,无论怎么判,都可能引来非议。

张汝舟得知李清照竟敢告他,气得暴跳如雷:“好你个李清照!你竟敢告我?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你以为官府会帮你这妇道人家?我告诉你,不出三日,我就让你尝尝牢饭的滋味!”

李清照冷冷地看着他,道:“你贪赃枉法,欺君罔上,本就该受国法惩处。我告你,是替天行道,也求自己能够解脱。”

很快,临安府开堂审理此案。公堂上,李清照一身素衣,从容不迫地陈述张汝舟虚报举数的证据,并找到了当年知情的同僚作证。张汝舟起初还百般抵赖,可在确凿证据面前,终于无法自圆其说,被打得皮开肉绽(宋代审案常用刑讯),只得招认。

按律,张汝舟“妄增举数”,当处流放之刑(宋代对欺君之罪处罚较重,但视情节可免死);而李清照“妻告夫”,虽属实,仍需判徒刑二年。消息传出,杭州城为之哗然。人们既震惊于李清照的刚烈,又为她即将面临的牢狱之灾感到惋惜。

就在李清照即将入狱之际,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綦(qi)崇礼。这綦崇礼与赵明诚有些交情,也曾受过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恩惠,对李清照的才学和遭遇十分同情。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看不惯张汝舟的卑劣行径。

綦崇礼得知李清照的案子后,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不公。他想:李清照告夫虽是事实,但张汝舟本就是罪有应得,岂能让才女因仗义执言而身陷囹圄?于是,他连夜起草奏章,向高宗皇帝进言,陈明李清照再嫁的无奈、张汝舟的险恶用心,以及李清照告夫实乃“不得已而为之”,请求皇帝法外开恩,赦免李清照的徒刑。

綦崇礼在奏章中写道:“清照不终晚节,卷进家讼,甚为可惜。然张汝舟欺君贪墨,罪有应得。清照告夫,虽违伦理,实乃为民除害,为己脱厄。伏望陛下怜其才、悯其遇,赦其刑罚,使才女得免牢狱之苦。”

高宗皇帝此时正忙于稳固南宋政权,对这种家务事本不想多管,但架不住綦崇礼等大臣的再三进谏,又念及李清照的才名,最终下了一道谕旨:“李清照告夫属实,然其情可悯,着免其徒刑,准其与张汝舟离异。张汝舟欺君贪墨,革去官职,流放柳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道谕旨一下,李清照总算逃过了牢狱之灾。拿到离婚判决书的那天,杭州下着蒙蒙细雨。李清照站在窗前,看着雨丝打湿庭院里的芭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口气,她憋了太久,从再嫁的悔恨,到婚变的痛苦,再到告状的决绝,如今终于得以舒展。

张汝舟被削职流放,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李清照,虽然摆脱了不幸的婚姻,却也因这场风波受尽了世人的非议。有人骂她“晚节不保”,有人笑她“识人不明”,连一些昔日的朋友也对她避之不及。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李清照没有辩解。她知道,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子竟敢主动休夫、告夫,本就是对礼教的挑战,必然要承受世俗的压力。她只是将所有的悲愤与感慨,都写进了词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e 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道尽了她当时的心境——国破家亡之痛,夫死再嫁之悔,婚变离异之辱,种种愁绪,竟连小小的船儿都载不动。

这场风波过后,李清照彻底断了再嫁的念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整理丈夫遗着中。她在杭州、绍兴等地辗转流离,虽然生活依旧清贫,但心境却愈发豁达。她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她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个人的悲苦升华为乱世中无数流民的共同哀愁。

她的词风也因这场变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前期多写闺阁闲情、夫妻恩爱,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种从婉约到沉郁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折射,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到了晚年,李清照终于在临安定居下来,靠着替人抄书、卖字画维持生计。她将赵明诚的《金石录》整理完成,并作《金石录后序》,详细记述了夫妻二人搜集金石的艰辛与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亡夫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临安悄然离世,享年七十一岁。她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繁华,南宋的动荡,有过琴瑟和鸣的幸福,也有过再嫁婚变的屈辱,但无论顺境逆境,她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