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砸缸少年司马光(第2页)
当然,也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比如,有人觉得一个七岁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气搬起石头砸破水缸?还有人认为,古代的水缸是否真的那么容易被砸破?对于这些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关于力气的问题。北宋时期的水缸,多为陶土烧制,虽然坚固,但并非现代钢筋水泥般难以撼动。而且,司马光砸的是水缸的侧面,并非底部,根据物理学原理,侧面受力更容易产生裂痕。再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重点在于其体现的智慧,而非单纯的力气大小,这更像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细节的典故。
其次,从史料记载来看,《宋史·司马光传》中明确提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里的“瓮”和“缸”虽有区别,但大体意思一致,说明这个事件在正史中是有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
砸缸事件之后,司马光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好学。司马池对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不仅请了更好的先生,还常常亲自教导他经史子集。司马光也不负期望,读书非常刻苦,常常是“昼则诵书,夜则复读,至不知寝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司马光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特意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取名为“警枕”。每当他犯困低头睡觉时,枕头就会滚动,他便会被惊醒,然后继续读书。这种勤奋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十五岁那年,父亲司马池调任虢(guo)州知州,司马光随父前往。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是当时的军事要地。在这里,司马光不仅增长了见闻,还接触到了更多的历史典籍和官场实务,这对他后来关注朝政、研究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十岁的司马光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甲科,从此踏入仕途。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北宋的科举考试难度极大,能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足以证明司马光的才华。
步入官场后,司马光先后担任过华州判官、苏州判官等职,虽然都是地方官,但他始终保持着务实的作风,关心百姓疾苦,处理政务也井井有条。不过,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并非他的政绩,而是他晚年主持编纂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说起《资治通鉴》,就不得不提司马光的政治理想和历史观念。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也是书名“资治通鉴”的由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编年体通史巨着。
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司马光首先选取了刘恕、范祖禹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作为助手,然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整理、考证。他们以《左传》为蓝本,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
司马光对史料的考证是极为严格的,常常是“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他会反复比对,去伪存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世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动机,也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当时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希望通过编纂历史典籍,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召回了被贬谪的司马光,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后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
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六十八岁,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后立即着手废除新法。在他看来,王安石的新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民不聊生。他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主张恢复旧制,与民休息。
司马光的这一做法,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几乎废除了所有新法,包括一些确实对国家有利的政策,这种过于保守的态度,也受到了后世的一些批评。
不过,平心而论,司马光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回到他所认为的正轨上来。在担任宰相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以至于积劳成疾,最终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赐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文臣最高的谥号,可见朝廷对他的评价之高。而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夏县的祖坟,也就是现在的司马光墓,成为了后人凭吊的场所。
回顾司马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更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