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4章 陆游与辛弃疾:既是诗人更是战士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吓得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恒,是为宋钦宗。转过年来,靖康之变爆发,汴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这一年,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里,一个男婴在兵荒马乱中降生了。他的父亲陆宰本是京官,因不满朝廷求和,早已辞官回乡,此刻正带着家人躲避战乱。看着窗外风雨飘摇,陆宰给儿子取名为“游”,字“务观”,希望他日后能遍历山河,看尽世间景象——这孩子,便是日后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陆游的童年是在逃难中度过的。他后来回忆说:“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三山杜门作歌》)金兵南下时,陆家多次迁徙,小陆游亲眼见过流离失所的百姓,听过金兵烧杀抢掠的传闻。这种国破家亡的切身体验,像一颗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日后长成了参天的爱国之树。

陆家是书香门第,陆宰藏书丰富,还常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力主抗金的爱国诗人曾几——在家中谈论国事。小陆游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都是收复失地的呐喊。他十岁左右开始学诗,曾几成为他的老师。曾几不仅教他作诗技巧,更教他“忧国忧民”的文人风骨。陆游后来在诗里写道:“我得茶山(曾几号茶山居士)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赠应秀才》)这种注重真情实感的创作态度,贯穿了他一生的写作。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二十八岁的陆游到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考试,秦桧想让孙子夺魁,便暗中授意主考官。但陆游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主考官陈之茂不顾秦桧压力,将陆游列为第一,秦埙第二。秦桧得知后大怒,第二年礼部复试时,直接把陆游的名字划掉了。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得以踏入仕途,但这段经历让他早早见识了官场的黑暗。

陆游真正接触军旅生活,是在乾道八年(1172年)。这一年,他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幕僚。南郑地处抗金前线,王炎是坚定的主战派,正在积极筹备北伐。陆游来到这里,终于有了靠近战场的机会,他激动地写道:“孤云两角(山名,在陕西)不可攀,眇然望去如飞烟。”(《山南行》)

在南郑,陆游穿着军装,跟着部队巡逻,考察地形,甚至参与制定北伐计划。他曾骑马奔驰在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下,看着关隘险峻,想起汉唐雄风,写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名句。他还曾在夜间巡逻时遭遇老虎,亲手用长矛刺杀了老虎,这一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后来在诗中多次提及:“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怀昔》)

可惜好景不长,王炎的北伐计划遭到朝廷主和派的阻挠,很快被召回临安,幕府解散。陆游也不得不离开南郑,调到成都任职。从前线到后方,这种落差让他倍感失落:“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他不甘心只做个诗人,却又无可奈何。

在四川期间,陆游先后在成都、嘉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四川荣县)等地任职,虽然远离了前线,但他始终关注着时局。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也与士兵百姓接触,写下了大量反映四川风土人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诗篇。他在成都结识了范成大,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范成大欣赏陆游的才华,陆游却因不拘礼法,被人讥为“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以此回应世人的非议。

说到陆游,就不能不提他的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右,娶了表妹唐婉为妻。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婚后生活十分恩爱。但陆游的母亲唐氏却不喜欢唐婉,认为她会让陆游“耽于情爱,荒废学业”,影响陆游科举,于是硬逼着陆游休了唐婉。

陆游不敢违抗母命,又不忍伤害唐婉,便在外面偷偷置了一处房产,让唐婉暂住。但这事很快被陆母发现,她强行拆散了这对鸳鸯。后来,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同郡的赵士程。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陆游在沈园(今浙江绍兴)偶遇唐婉和赵士程。唐婉征得赵士程同意,向陆游敬了一杯酒。看着昔日爱人如今为人妇,陆游心中百感交集,在沈园的墙上题下了那首着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看到后,悲痛欲绝,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后,唐婉便郁郁而终。这段爱情悲剧,成为陆游心中永远的痛。直到晚年,他还多次到沈园凭吊,写下“沈园柳老不吹绵,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二首》)等诗句,每读至此,令人唏嘘。

当陆游在江南写下忧国诗篇时,在北方沦陷区,一个少年正在战火中成长。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此时的山东已被金朝占领,他的祖父辛赞因家族拖累,不得不做了金朝的官,但心中一直不忘故国,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讲述北宋的繁华和岳飞的故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性格豪爽,胸有大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攻宋,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朝统治。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多人,投奔了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起义军——耿京领导的“天平军”。辛弃疾在军中担任“掌书记”,负责文书工作,但他的勇猛很快显露出来。

当时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也带着一支队伍投奔耿京,后来却偷了耿京的大印想投降金兵。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因为义端是辛弃疾介绍来的。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抓不到义端,我甘愿受死。”于是他单骑追击,很快就追上了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你的真相,你是天上的青牛下凡,求你饶我一命。”辛弃疾不为所动,斩下义端首级,夺回大印,回到军中,耿京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宋高宗接见了他,任命他为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回去传达旨意。但当辛弃疾走到江淮地区时,突然得知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起义军溃散,张安国投降了金朝,做了济州(今山东济宁)知州。

辛弃疾怒不可遏,对身边的五十名骑兵说:“我等以忠义归朝,如今主上被害,岂能就此罢休!”于是他率领这五十人,连夜奔袭济州。当时济州有金兵上万人驻守,辛弃疾等人趁夜混入城中,直奔张安国的府衙。张安国正在和金兵将领喝酒,辛弃疾冲进去,将他一把抓起,扔到马上,然后大声喊道:“朝廷大军已到,愿意归宋的跟我走!”城中不少原起义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辛弃疾趁机带着张安国和上千人冲出济州,渡过淮河,将张安国押到临安处死。

这一年,辛弃疾才二十三岁。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段“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传奇经历,成为他一生的骄傲,也奠定了他在南宋朝廷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