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数据记录!无可辩驳的成果!(第2页)
“噗——!!!”
监控室内,好几位平日里德高望重,不苟言笑的老教授,在看到秦风用塑料直尺去“测量”那个充满了“准黑科技”气息的“微型马赫环”时,终于再也忍不住了,一口刚刚喝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八二年的珍藏版枸杞红枣桂圆莲子安神补脑益智养生茶,直接……喷了出来!
喷得满屏幕都是!
“他……他他他……他居然……居然用……用塑料直尺?!去……去测量那个……那个可能涉及到等离子体约束和激波压缩的……‘神迹’?!”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看起来仙风道骨,德高望重的院士,此刻也彻底失态了,他指着屏幕,手抖得像得了羊癫疯,声音都因为过度震惊而变得尖锐刺耳,活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这……这小子……他……他到底是真的胸有成竹,还是……还是在故意戏耍我们这些老家伙啊?!”另一位脾气比较火爆的教授,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差点当场表演一个“原地爆炸,化作漫天物理公式”。
他们实在无法理解,秦风明明已经创造出了如此惊世骇俗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为什么在数据记录这个环节,却又表现得如此……如此“不专业”,如此“儿戏”,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难道……难道他之前那些“神操作”,都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纯属运气?
就在所有人都对秦风这“返璞归真”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数据记录方式感到困惑不解,甚至开始产生一丝“不过如此”的轻视念头时——
秦风,却已经不紧不慢地,在他那本崭新的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了一连串……清晰、工整、却又充满了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气息的……实验数据!
“微型马赫环稳定状态下核心区域直径:$3.2 \pm 0.1 毫米。” “光晕弥散层厚度:约 \0.5 \pm 0.05 毫米。” “核心区域等离子体电子温度(估算值,基于简化模型与间接测量):约 \1.2 \times 10^4 开尔文。” “边缘电火花放电频率(峰值):约 \2.5 \pm 0.3 千赫兹。” “装置输入功率:\12.5 \pm 0.2 瓦特。” “能量转换效率(初步估算,未考虑所有耗散):约 \0.8 \pm 0.1$ %。”
“……”
当这些数据,通过高倍率的监控摄像头,清晰地呈现在监控室内那些物理学界大佬们的眼前时——
整个监控室,再次陷入了一种……一种比之前更加恐怖,更加令人窒息的……绝对死寂!
如果说之前他们是被秦风的“神操作”给惊呆了,那么现在,他们就是被秦风这些……这些看似“随手拈来”,却又精准得令人发指的实验数据,给……彻底吓傻了!
“这……这……这不可能!”那位主攻等离子体物理的老教授,看着屏幕上秦风记录的那个“核心区域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约一点二乘以十的四次方开尔文”,声音都因为过度震惊而嘶哑变形了,“这个温度……这个温度已经足以让空气发生显着的电离了!他……他到底是怎么……怎么用那么简陋的装置,产生并约束住如此高温的等离子体的?!而且……而且他还‘估算’出了温度值?!他……他凭什么估算?!他……他难道用的是……是‘肉眼光谱分析法’吗?!”
“还有那个能量转换效率!”另一位负责能源物理方向的专家,也看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百分之零点八!虽然看起来很低,但……但对于这种‘手搓’的,没有任何精密控制和优化设计的简易等离子体装置而言……这个效率……已经……已经高得有些……有些离谱了!这……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啊!”
“最……最可怕的是……是那些误差范围!”一位一直沉默不语,但此刻脸色却比白纸还要苍白的,以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见长的资深研究员,声音颤抖地说道,“你们看他记录的那些数据,每一个……每一个都标注了极其微小的误差范围!比如那个直径的±0.1 \pm 0.1±0.1毫米,那个厚度的±0.05 \pm 0.05±0.05毫米……他……他凭什么给出如此精确的误差估计?!他……他难道用的是……是【鹰眼牌人肉游标卡尺】和【秦氏独门玄学误差分析大法】吗?!”
这一刻,所有监控室里的大佬们,都感觉自己的物理学信仰,像是被一万头狂奔的哥斯拉,用原子吐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轰炸了九九八十一天!
他们穷尽毕生所学,也无法理解,秦风……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用一堆“破铜烂铁”,手搓出一个“准黑科技”装置,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了!
现在……他居然还能用“塑料直尺”和“电子温度计”,对这个“准黑科技”装置产生的,超越了他们认知范畴的实验现象,进行……进行如此精准的定量分析和数据记录?!
这……这已经不是“妖孽”或者“怪物”能够形容的了!
这……这是“神”!
是真正的……“物理学之神”降临凡间,来给他们这些凡夫俗子……上一堂关于“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实验物理学”的……公开课啊!
就在所有人都被秦风这“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和“神乎其技”的测量手段惊得魂飞魄散,三观尽碎,开始怀疑宇宙的真实性和物理学存在的意义时——
秦风,却又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他们……嗯,令他们差点当场表演一个“集体原地飞升,白日渡劫”的举动。
只见他好整以暇地合上了实验记录本,然后,拿起笔,在那张同样写满了各种“天书”般公式和推演的答题纸的空白处,开始……开始对那个“微型马赫环”现象产生的物理原理,进行初步的……解释和论证?!
他写道:
“关于本次实验观测到的‘微型马赫环’状等离子体辉光及边缘放电现象,本人初步推测其产生原理可能如下:”
“1. 局部高能量密度区的形成:通过特殊设计的微型电磁线圈(采用高磁导率铁氧体磁芯,并进行多层差分密绕,以增强局部磁场梯度)和经过优化的脉冲电流波形(利用滑动变阻器和电源内阻的非线性特性,产生短时高功率脉冲),在回形针靶材尖端附近的狭小区域内,形成了瞬时的高能量密度。这个能量密度,足以使周围空气发生雪崩式电离,形成初始的低温等离子体。”
“2. 磁约束与绝热压缩效应的初步体现:虽然本实验装置的磁场强度和约束能力远无法与托卡马克等大型核聚变装置相比,但在微观尺度下,通过精心设计的磁场位形(例如,利用永磁体和电磁线圈的组合,形成类似‘磁镜’或‘磁瓶’的局部约束结构),以及等离子体自身的抗磁性效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初始等离子体的初步约束和……绝热压缩。这种绝热压缩,会导致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的进一步升高。”
“3. 类马赫环激波结构的形成与简化验证:当高温高密度的微型等离子体团,在电磁力的驱动下,以极高的速度(可能接近或达到局部声速的数倍)喷射或膨胀时,其与周围相对静止的低温空气介质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类似于超音速气流中的‘马赫盘’或‘马赫环’的激波结构。本实验中观测到的淡蓝色环状辉光,可能就是这种微型激波压缩和电离空气所产生的辐射。其边缘跳跃的电火花,则可能是由于激波阵面附近强电场导致的局部放电现象。虽然本装置极其简陋,无法进行严格的流体力学参数测量和马赫数标定,但从现象的形态、稳定性、以及与输入能量的初步关联来看,其与‘马赫环’效应的核心物理机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这可以视为一种……在极端简化条件下的,对‘微型马赫环’效应的……初步定性验证。”
“4. 关于‘第五种力’的遐想(纯属个人脑洞,不构成严谨科学结论):如果……如果我们将那个回形针靶材,替换成由不同宇称不守恒材料(例如某些手性晶体或放射性同位素)制成的微小球体,并且进一步提高弱测量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那么……是否有可能……在该‘微型马赫环’的形态、稳定性、或者其辐射光谱的某些细微特征上,观测到由于可能存在的,与自旋或宇称相关的‘第五种力’(例如轴子场或暗光子等)的耦合,而产生的……极其微弱的,但可以被统计显着性累积的……反常信号呢?这或许……为在实验室尺度下,低成本、高效率地搜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路径?”
当秦风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地写完这段堪称“石破天惊,颠覆三观,足以让全世界物理学家都当场跪下来唱征服”的“初步解释和大胆遐想”后——
整个“深渊九号”实验室,以及实验大楼的中央监控室内,彻底……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大脑,都仿佛被格式化了一遍又一遍,除了“卧槽”、“牛逼”、“变态”、“非人类”、“给跪了”这些贫乏的词汇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此刻心情的语言!
秦风的这份数据记录!
秦风的这份原理解释!
其数据的(看似)准确性!其解释的(似乎)合理性!其思想的(绝对)前瞻性!其逻辑的(简直)完美性!
如同无数双无形的,由宇宙真理和物理学定律凝聚而成的巨手,狠狠地,无情地,反复地……抽打在每一个曾经对他的“神操作”产生过一丝一毫怀疑、不解、甚至轻视念头的人的脸上!
啪!啪!啪!啪!啪!
那声音,清脆响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所有质疑,在这一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么的可笑可悲,那么的……不自量力!
无可辩驳的成果!
这,就是秦风,用他那超越时代的智慧和逆天的实力,向整个世界,发出的最强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