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学界大佬的私下讨论!此子未来不可限量!
“深渊九号”实验室内,物理实验考试的结束铃声早已响过,但那股因秦风而起的,混合了震惊、困惑、骇然、以及……一丝丝“我是不是活在梦里”的诡异氛围,却依旧如同凝固的万年玄冰般,笼罩着整个空旷的场地。
考生们早已被带离,有的失魂落魄,有的双目无神,有的甚至还在小声嘀咕着“马赫环”、“淡蓝色光晕”、“空间扰动”之类的“不明觉厉”词汇,显然是被秦风那最后石破天惊的“神级操作”给刺激得不轻,估计回去得做好几天噩梦,梦里全是各种“手搓黑科技”和“物理学劝退指南”。
而此刻,在实验大楼顶层一间戒备森严,挂着“国赛评委会核心研讨室”牌子的会议室内,气氛却比刚才的考场还要压抑和……嗯,火爆!
长长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坐着十几位头发花白,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浑身散发着浓郁“学术大佬”气息的老者。他们,便是本次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评委团核心成员,每一位,都是来自国内清北复交等顶尖学府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甚至还有好几位是跺一跺脚就能让华夏物理学界抖三抖的两院院士!
这些平日里不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指点江山,就是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与诺贝尔奖得主谈笑风生的泰斗级人物,此刻却一个个眉头紧锁,表情凝重,眼神中充满了……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混合了“我是谁,我在哪,我刚才看到了什么宇宙级未解之谜”的迷茫,以及“这小子是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妖孽,快来人把他抓去切片研究一下”的……狂热!
会议室中央的全息投影设备,正反复播放着秦风在实验考场上的操作录像——特别是他最后那段“手搓微型马赫环简化验证装置”的完整过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了无数倍,清晰得连他指尖因为过度专注而渗出的微小汗珠都看得一清二楚。
“诸位,都说说吧。”
良久的沉默之后,坐在主位上的,那位在物理学界以眼光毒辣、治学严谨、以及……能用一道实验题把全国顶尖物理天才都给逼疯而着称的“物理阎王”,中科院物理所的张承德院士,终于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疲惫?
不,那不是疲惫,那是一种……一种因为受到了某种超越认知极限的强烈冲击后,大脑Cpu过载,差点当场烧毁的……后遗症!
“关于那个……江南省的考生,秦风……以及他最后搞出来的那个……那个玩意儿……大家有什么看法?”张院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一些,但他那双因为过度震惊而微微颤抖的手,以及额头上那几根因为思考过度而差点打成蝴蝶结的青筋,却无情地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看法?老张,你让我们有什么看法?!”坐在张院士左手边,一位来自清国北学,主攻等离子体物理和高温气体动力学,头发乱得像鸟窝,但眼神却亮得像两颗超新星的王姓院士,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我研究了一辈子等离子体约束和激波现象!我敢用我未来十年……不!是二十年的科研经费打赌!那小子最后搞出来的那个淡蓝色光晕和边缘放电,绝对……绝对与‘马赫环’效应的核心物理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极其简化,虽然极其微弱,但……但那种能量形态,那种激波特征……错不了!绝对错不了!”
王院士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活像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就差没当场脱掉鞋子,用脚在桌子上比划那个“微型马赫环”的形状了。
“老王,你先冷静点,别激动,注意你的血压。”旁边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来自魔都大学,主攻光学与精密测量的李姓教授,连忙出声安抚道,同时不动声色地将桌子上的茶杯往自己这边挪了挪,生怕被王院士的“学术热情”给波及到。
“冷静?我怎么冷静得下来?!”王院士眼睛一瞪,吹胡子瞪眼地说道,“你们是没看到那小子‘手搓’那套装置的过程!简直……简直就是神乎其技!匪夷所思!他……他居然用几根破铜丝、几块烂磁铁、还有一个……一个据说是从易拉罐上撬下来的拉环当反射镜?!就搞出了一个能够稳定观测到如此微弱物理效应的实验平台?!这……这已经不是‘动手能力强’能够解释的了!这……这是‘点石成金’!是‘化腐朽为神奇’!是‘物理学之神附体’啊!”
“没错!”另一位来自交通大学,主攻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现象,平时沉默寡言,但此刻也忍不住开口的陈姓女院士,也重重地点了点头,她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最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那个‘微型马赫环’本身,而是……而是他展现出的那种……那种对物理原理的极致洞察力,以及……那种在极端简陋条件下,依旧能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创造力!”
“你们注意到没有?”陈院士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敬畏地继续说道,“他在搭建那个简易的‘减震屏蔽装置’时,使用的那些泡沫塑料的切割角度、铜丝网格的编织密度、甚至……甚至他最后在上面画的那些‘鬼画符’(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但直觉告诉我那绝对不是随便画的),都充满了某种……某种难以言喻的‘玄学’和‘匠心’!仿佛……仿佛他不是在搭建一个实验装置,而是在……在进行某种神圣的‘炼金仪式’!”
“还有他那个‘手搓’的‘磁悬浮差动杠杆式微位移平台’!”一位来自中科大,主攻精密仪器与传感器技术的年轻教授,也忍不住插话道,他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我这几十年是不是都学到狗身上去了”的迷茫,“用漆包铜丝绕制微型差分传感线圈,用钕铁硼磁铁制作永磁微转子,甚至……甚至还用上了玻璃载玻片和弹簧钢片当轴承和导轨?!这种……这种异想天开,却又偏偏在原理上似乎……似乎又真的有那么一点点可行性的设计思路……我……我感觉我的大脑已经彻底宕机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打死我都不相信,一个高中生……能有如此恐怖的工程学天赋和动手能力!”
“最……最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还是他最后记录的那些实验数据,以及……以及他对那个‘微型马赫环’现象产生原理的初步解释!”一位一直沉默不语,但脸色却比白纸还要苍白,以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见长的资深研究员,声音颤抖地说道,他感觉自己的物理学信仰,在秦风面前,已经被碾压得连渣都不剩了。
“你们都看到了吧?他……他居然用一把塑料直尺和一支普通的电子温度计,就敢去测量那个涉及到高温等离子体和复杂流体力学过程的‘神迹’!而且……而且他还煞有介事地给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误差范围!这……这简直是……是对我们这些搞了一辈子精密测量和误差分析的老家伙的……公开处刑啊!”
“还有他那个原理解释!”研究员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变调了,“什么‘局部高能量密度区的形成’、什么‘磁约束与绝热压缩效应的初步体现’、什么‘类马赫环激波结构的形成与简化验证’……这些……这些概念,这些分析,虽然还很初步,甚至有些地方还带着明显的‘脑洞’痕迹,但……但其逻辑之严谨,思路之清晰,以及……以及那种基于现有理论却又敢于大胆拓展的创新精神……我……我感觉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了一个未来物理学巨擘的……雏形!”
“更可怕的是……”研究员深吸一口气,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语气,说出了让在场所有大佬都为之毛骨悚然的一句话,“他……他似乎……完全没有参考任何现有的实验方案和设计图纸!他……他所有的操作,所有的构思,所有的‘黑科技’……都……都是他……现场想出来的?!”
此言一出,整个会议室,再次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
现场构思?!
一个高中生……
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这种压力山大,时间紧迫,堪称“神仙打架”的考场上……
面对一道由他们这些物理学界泰斗精心设计,自认为“完美无缺,无懈可击,足以让任何天才都望而却步”的“终极劝退级”实验题目……
以及一堆连“丐帮长老看了都想报警,废品回收站老板见了都嫌占地方”的“破铜烂铁中的战斗机”……
居然……
居然能现场构思并实现这样一个……一个超越了当前时代认知,一个充满了“准黑科技”气息,一个……足以让他们这些浸淫物理学大半辈子,见惯了无数风浪,自认为“早已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的老家伙们,都为之“三观尽碎,信仰崩塌,怀疑人生,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集体辞职回家种红薯”的……实验设想?!
这……
这已经不是“不可能”了!
这……这简直是“神迹”中的“神迹”!是“奇迹”中的“奇迹”!是“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终极魔幻现实主义”啊!
“他……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