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别让他得意忘形(第2页)
"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强迫曹厂长呢。"
"贾张氏,快起来吧,大家都在看着呢。"
"贾张氏别闹了,连孩子都疑惑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劝着。
贾张氏满脸激动:"我是高兴才跪的,我要感谢曹厂长。"
曹斌苦笑道:"你谢我什么,我又没做什么。"
"贾张氏,我们现在是新龙国了,不兴下跪的,你老是这样不太合适。"
再说,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欺负你们呢。
曹斌一脸无奈地看着贾张氏,心里直叹气。这老太太一激动就爱跪着磕头,真是让人头疼。
秦淮茹在一旁劝道:"张婶儿,您快起来吧,这么多人看着,也不方便。"
贾张氏却推开秦淮茹,对着四合院的邻居们说:"各位街坊,都给做个证!我们家棒梗坐小汽车啦,这全靠曹厂长帮忙!"
"咱们老贾家什么时候这么光彩过?"贾张氏抹着眼泪,激动地说,"祖坟冒青烟啦,等我去见老贾,也有得吹了。我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她越说越兴奋:"就算让我跪下来磕头,让我去死我都愿意!"
旁边的老太太们听了,都跟着点头,表示理解。一个大妈说:"是,贾张氏懂得感恩,咱们也该谢谢曹厂长。"
另一个大妈接着说:"可不是嘛!要不是曹厂长,我家阎埠贵现在也就是个小教书匠,哪能当上副主任。还有我家阎解成,原本不成器,可曹厂长给他安排了个技术指导的差事,虽然要出差,但不用干活,这也算有了份正经工作。"
"对了,于莉还怀上了,日子更有盼头了!"老太太笑着说,"咱们全家都得感谢曹厂长!"
于莉红着眼眶,心里想着:"确实要感谢斌哥,没有他,我哪来的孩子。"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曹厂长帮了咱们太多忙了。"
"要是没有曹厂长,咱们这四合院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呢。"
"咱们都该好好感谢他。"
听着大家的话,曹斌有点慌了:"你们千万别磕头,不然我住哪儿去?"
"贾张氏,我喜欢这个院子,您别再跪下了。不然我真没法住了,天天多尴尬。"
贾张氏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曹厂长,我实在太感激您了。"
"您把棒梗教养成人,我打心底里高兴,感谢您是我分内的事。"
"棒梗能有出息,全靠您。"
曹斌哭笑不得:"那都是棒梗自己的努力。"
贾张氏笑着回道:"要不是您管得好,他能有什么出息?"
"我看还是您打得对,等棒梗回来,您再给他几顿。"
"多打几次,这孩子反而更有出息了。"
曹斌无语凝视着天空:"行吧行吧……"
这孩子还没回来呢,就已经预约被打了吗?这棒梗也太惨了吧。
曹斌被贾张氏说得哭笑不得:“贾张氏,张婶婶,你就别瞎说了。”
“棒梗都长这么大了,再打不合适了,他也得有面子吧。”
“要是真打了,棒梗没面子,心里肯定不舒服。”
“……”
“所以,这打肯定是不行的。”
贾张氏急得直跺脚:“我这都是为了棒梗好。”
“大家伙想想,棒梗这么小就当上主任,要是他得意忘形了怎么办?”
“所以打他就是让他知道不能骄傲自满。”
“你们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棒梗好吗?”
一个大妈点头附和道:“我觉得贾张氏说得挺在理的。”
另一个大妈也跟着点头:“没错,贾张氏确实是为棒梗好。”
“对对对,这么小就当官了,很容易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确实得敲打敲打,不然棒梗要是真的飘了怎么办?”
“哎呀,这可不行,棒梗要是当官后飘了,那可就容易出问题了。”
……
“出了问题,可是要倒霉的。”
“就算不倒霉,前程也没了,说不定还得受教育改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越说越像那么回事。
曹斌听得愣住了,竟然觉得这些人说得很有道理。
难道,我打棒梗,真是为他好吗?
贾张氏原本只是随口一说,但听到吃花生米、改造这些话后,心里突然警觉起来:“得打,一定要打。”
“绝不能让棒梗得意忘形。”
“我们要让他明白,打他是为他好。”
“我们打得越重,才越是对棒梗好。”
曹斌目瞪口呆,完全说不出话来。
这棒梗也太惨了。
人还没回家呢,挨打已经是定局了。
这也太离谱了吧。
曹斌无奈地转头看向秦淮茹。
秦淮茹皱眉说道:“我觉得张婶婶说得对,棒梗该打。”
曹斌沉默了。
路上,吉普车里。
一脸开心的棒梗突然打了个喷嚏。
棒梗疑惑:“怎么感觉不太妙呢?”
不对劲,我刚刚立功了,带着荣誉回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棒梗开始有些紧张。
曹斌听了秦淮茹的话,更觉得棒梗可怜了。
毕竟,秦淮茹是真的会动手打人的。
曹斌苦笑着说:“我觉得你们也太苛刻了吧。”
“难道就因为他坐了小汽车,就得被打一顿?”
“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秦淮茹反驳道:“你懂什么,棒梗要是得意忘形怎么办?”
“你知道他以前是什么德性,现在虽然改好了,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回原样?”
“所以我们得时刻提醒他,别让他得意忘形。”
贾张氏也跟着附和:“淮茹说得对,我是棒梗奶奶,淮茹是他妈妈,我们难道就不心疼他吗?”
"我们心疼,可打他是为他好。"
"想想看,咱们普通百姓,能当个官就挺骄傲的了。"
"现在又开着小汽车了,这小伙子肯定要飘了吧。"
"万一他乱来,犯了事,那可就得吃枪子儿了。"
"所以呀,我们得敲打敲打他。"
贾张氏说得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