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不甘的夏竹 作品

第266章 了解院内人员3(第2页)

最让易传宗想不通的是,易中海仿佛一直游离在人群之外。他可是厂里的八级钳工,也收了不少徒弟。然而奇怪的是,逢年过节竟没有徒弟前来拜访他。

反观后院的刘海中,却有不少徒弟去看望他。在那个年代,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徒弟为师傅养老送终也是常有的事。

可易中海这边,从没有徒弟来,他也是一副不在乎、不嫉妒的态度,在厂里甚至不愿与徒弟深交。这着实让易传宗十分纳闷,究竟是易中海自身的原因,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易传宗心想,每次易中海看向自己的目光,都透着心疼、喜爱与恻隐,仿佛看到了故人一般。

易传宗暗自揣测,易中海应该是对原主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看自己就像是在看故人之子。

他不禁思索,易中海为何不与自己相认呢?按照常理,若是一家亲兄弟,自己没儿子,有侄儿在,在农村或城里就不怕欺负,所谓“侄儿门前站,不算绝户汉”,他也该和自己认下,可没有。

易传宗猜测,易中海和大哥易中江应该有些渊源,大哥在新学堂教书,或许教过易中海不少东西,但又觉得易中江可能没教他太多。

毕竟长子和幼子之间,相处未必融洽,父母对长子往往会更考虑自己养老等实际问题。

而且从母亲信中的描述来看,易中江很会说话,情商智商都很高,相比之下,易中海在老人面前的受宠程度可能稍逊一筹。

可易中海却一直没有相认自己,不知究竟是何原因。但从平时来看,易中海目光中总是饱含着关切,对自己也是照顾有加,出钱出力。

易传宗实在不想再琢磨易中海的事了,便一边想着一边收拾东西。

李秀芝见易传宗没说话,便开口道:“传宗,你说前院的阎埠贵夫妇,尤其是他家杨瑞华杨大姐,他们两口子可一直捧着咱们说话,你说这阎埠贵,人可精明得很。”

易传宗回应道:“阎埠贵是小业主出身,他家以前肯定有一些作坊或者一个店铺。不过杨瑞华一直操持着家里,想必这也是他们家能评上相关身份的原因。而且阎埠贵这人挺有点远见,他应聘上了红星小学的老师。”

李秀芝连忙说道:“这个我知道,他是红星小学的老师,咱们院里上的孩子,基本上都受过他的教导,他人脉应该很广吧!”

易传宗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毕竟是老师。在这个时代,能上学的孩子,家里要么颇有钱财,要么家里得有工人,不然还真供不起孩子上学,你说是不是?

阎埠贵作为老师,接触的家长形形色色,人脉自然就广了。而且他这么精明,肯定也善于利用这些人脉关系。像他这种小业主出身的人,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当老师既能维持生计,又能积累人脉,对他们家以后的发展有好处。”

易传宗暗自心想,眼前阎埠贵夫妇在对待孩子这方面,倒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在剧情里,阎埠贵那算计的本事,简直能和铁算盘、铁公鸡一较高下。

不过,他在孩子的事情上,从不重男轻女,不管男孩女孩,分东西都是一视同仁。然而,他实在太精于算计,孩子们也都以他为榜样,学到了他这一点,结果到最后,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给他养老。

但话说回来,这人还是知道礼义廉耻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后来家里经济紧张的时候,跑去捡破烂维持生计。

估计过几年,应该会有新的粮票政策之类的。他虽说整天念叨自己二十几块钱的工资,可实际上应该会涨点,只是涨幅不大。

在这个年代,要养活这几个孩子可不容易,毕竟不像21世纪,吃油吃肉可以随意。

如今肉和油都是紧俏物资,凭那点定量,肯定不够吃,孩子们常常吃不饱,只能用粗粮勉强充饥。

阎埠贵如此节俭,或许是在之前那三年干旱灾害时期落下的习惯。不然,后期也不至于这样。在这个时代,他还是小业主成分,原本那个店铺应该是杨瑞华在打理。

看程叔程婶来聊天时提到的情况,他家似乎还颇有些钱财,把前院东厢房全给买下来了。

不过,自从阎埠贵应聘到红星小学当老师后,认识了不少人,考虑到自身成分以及当时对地主、有钱人家的政策,他就把店铺关了。

而且现在杨瑞华又怀上了孩子,算算这都已经是三个孩子了。

ps:读者大大们拿出发财的小手,点点催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