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李守水(第2页)
按照大夏的法制,军队沿途经过之处,州府郡县皆有供给粮草之责,不得推诿。
可李县令一听到沈烈朝他要粮,却立马为难了起来。
“这、这。”
沈烈见状,不由得问道:“怎么李县令,可是有什么难处?”
“沈大人,实不相瞒,不是下官不愿调派粮草,只是县中实在无粮可派啊。”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县中卫所,诺大的卫所之中只有零星几个士兵,还都是些老胳膊老腿。
这些老兵见到沈烈这些身强力壮的边军,都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士兵们拴了马,各自找了空营房,接着准备到县城里饱餐一顿。
“传我军令, 不许在城中闹事,违者严惩不贷。”
沈烈对石开和王小虎几人说道,几人随即便吩咐了下去。
沈烈定下的军规早就如同烙印一般,深深烙入士兵的脑海之中。
就连之前招募的那些穷凶极恶的山贼,现在都成了秋毫无犯的士兵。
对于士兵的军纪,沈烈自然不担心,只不过是习惯性的提醒。
交代完了事情,沈烈接着问道李守水。
“李县令,这城中怎么没有粮食呢?”
沈烈十分不解,现在是冬季,又不是农家青黄不接的时候,照理说正是秋收后,粮食满仓准备过冬的时节。
李守水一脸为难的说道:“沈大人,你有所不知,县里的农税少得可怜,每年收缴上去后剩下的,也只够衙门的日常开销而已。”
沈烈无奈地笑了,“李大人,你可别跟我哭穷,就几百人的粮草而已,怕是还不抵晚上一顿接风宴花的多吧。”
沈烈还在青溪村的时候,就知道朝廷税负繁重,见过官吏层层盘剥,逼得青溪村百姓只能进山躲避。
要说县里没钱,沈烈是一万个不相信。
“下官万不敢欺瞒沈大人。”李守水连忙慌乱的摆手道。
“县衙真的没有余粮了,晚上的接风宴,还得是下官自掏腰包。”说到这里,李守水局促的搓起了手。
沈烈这才注意到李守水的官府上还带着好几处补丁,见他说的不像假的,沈烈忍不住问道:
“庆阳这么大一个县,靠着田税商税,怎么也不该如此拮据吧。”
说到这里,李守水重重叹了口气。
“沈大人说的不错,按理说本来税收确实该这么少,只不过沈大人有所不知,朝廷有政策,对士族大家减免税收,藩王也无需纳税。”
“我大夏立国近百年,士族门阀和藩王的土地是越来越多,平民百姓的地是越来越少,不少百姓无路可走,只好委身于世家大族。”
“我庆阳县内,便有崔氏一门望族,家中良田万亩,崔氏祖辈至今皆在朝中为官,族内子弟皆不纳税,这官府的税收自然就少了。”
原来是这样...
沈烈点了点头,这局面他简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沈烈立马想起了,前世有明一代那些首辅,致仕之后家中已经积攒了数万亩,甚至数十万亩良田。
士族做大,上面的皇帝和下面的百姓都穷的叮当响。
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啊。
沈烈暗自摇了摇头。
看来,该让这崔氏一族放放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