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一纸调令
林野的工作状态,如同拧到了极限的发条,每一丝能量都被榨干,只为巨人城枢纽区段那些顽固的钢轨病害。短短半个月,他和临时拼凑起来的小组——那两个科里最踏实的年轻技术员,小王和小李,一个负责建模,一个擅长现场数据采集——几乎就没合过眼。数据堆里埋首,现场跑断腿,轨道车上爬上爬下。他结合在日内瓦积累的国际经验,硬是给探伤策略来了个大手术”,重新梳理流程,优化了探伤车的灵敏度参数,更针对几处啃噬钢轨的老疮口”——那些波磨区段,捣鼓出一套基于大数据预测的“精准打磨”方案。这个方案,他打算在下周的天窗点”(铁路维修的黄金时间)里,亲自操刀试验。
方案论证会上,林野没有丝毫保留。他站在投影幕布前,灯光勾勒出他清瘦的侧脸。屏幕上,是他亲手做的ppt,简洁有力,没有花哨的动画,只有密密麻麻却脉络清晰的数据图表和逻辑推演。他条理清晰地讲解着,声音沉稳,带着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平静。从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到传统打磨方式的局限性,再到大数据模型如何捕捉微小的应力变化,预测病害发展趋势,最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探伤车采集的实时数据,结合环境因素,动态调整打磨参数,实现“按需打磨”,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省了成本。
他的讲解结束后,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几位经验丰富的工长和车间主任频频点头,连一向挑剔的张段长也露出赞许的笑容:“好!林工到底是林工!这方案有水平!我看行!就按这个准备,下周‘天窗点’重点实施!”
会议结束,气氛轻松。技术科主任老陈笑着对林野说:“林工,这下你可算给咱们段立了头功!攻关组组长的位置,非你莫属了!回头段里肯定得给你请功!”
林野只是笑笑,收拾着桌上的资料。他不在意职位,能解决问题就好。
然而,第二天上午,一纸盖着公司人事处鲜红印章的调令,悄然送到了技术科。
老陈拿着调令,脸色有些难看,走到林野桌前,欲言又止:“林工…这个…你看看。”
林野接过。调令内容很简单:任命周伟同志为巨人城公务段技术科副科长(主持工作),兼任京哈干线巨人城枢纽区段病害治理技术攻关组组长。原拟由林野同志牵头的工作,由周伟同志全权负责。
周伟?林野对这个名字很陌生。
“周伟…是咱们公司周副总的侄子,刚在总公司党校青干班‘镀金’回来…”老陈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懑,“听说…就是为了这个副科的位置和攻关组组长来的…张段长那边…唉…”
老陈没说完,但意思已明。关系户,空降,摘桃子。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着崭新笔挺工装(扣子一丝不苟扣到最上面一颗)、头发梳得油亮、约莫三十出头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谦和笑容,眼神却透着掩饰不住的优越感。他身后跟着一个拎着公文包的年轻人。
“大家好!我是周伟,刚调到咱们段技术科工作,以后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周伟声音洪亮,目光扫视一圈,最后落在林野身上,笑容加深了几分,“这位就是林野林工吧?久仰大名!您在日内瓦的事迹,我可是如雷贯耳啊!真是给咱们洛省都争光了!”
他热情地伸出手。林野平静地和他握了握,手感微凉。
“我刚看了段里的一些资料,特别是林工你做的那个枢纽病害治理方案,思路很好啊!”周伟走到林野桌边,拿起那份厚厚的方案初稿,随意翻了几下,“不过呢,有些地方可能还需要结合公司最新的安全指导精神和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再优化优化。张段长让我牵头这个组,压力很大啊!林工你是技术骨干,经验丰富,以后可得多帮帮我!”
他话说的客气,姿态放得低,但字里行间那种“现在由我接手”的意味,以及那份对林野心血之作的轻慢态度,如同冰冷的钢针。
技术科里一片安静。其他几位同事都低着头,假装忙碌,气氛压抑得有些凝固。
林野看着周伟那张年轻、踌躇满志的脸,又看了看他手中那份凝聚了自己和小组半个月心血的方案。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点点头:“周科长客气了。方案和所有数据都在这里,需要了解什么,随时问我。”
他没有愤怒地拍桌子,没有据理力争,甚至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他只是在周伟略显错愕的目光中,将桌上那几本核心的工作笔记,工整地放进自己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工具包里。然后,他拿起那把校准塞尺,走到墙边挂着的一个标准轨距尺前,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开始进行今天的例行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