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群岛之链的震颤

“哈努曼守护者”计划,如同一位古老的守护神,正悄然在半岛之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播撒下融合的种子。文化的丝线,如同春日藤蔓,开始温柔地缠绕、弥合那些因历史与地理而生出的裂痕,公众的心中,对那钢铁长龙般的铁路网,也悄然生出了几分认同与暖意。

然而,当这技术推广的目光,越过连绵的群山,投向那片散落在蔚蓝大海中的珍珠——印度尼西亚时,挑战的轮廓骤然变得清晰而狰狞,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那是地理的断层,是政治的隔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

苏门答腊的雨林与爪哇的稻田,被那浩瀚无垠、波涛汹涌的巽他海峡无情割裂。印尼的铁路网,宛如被巨浪打散的棋局,散落在各个岛屿之上,彼此孤立,各自为政,连最基础的对话都显得奢侈。最大的爪哇岛铁路网,依旧执着地坚守着殖民时代的米轨印记;而苏门答腊岛北部,则有零星几段源于荷兰殖民遗产的标准轨,如同遗落的珍珠,孤零零地闪烁。至于其他岛屿,铁路更是稀疏得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且轨距五花八门,标准的混乱令人头疼。

更令人心焦的是,印尼国内对于如何缝合这片破碎的铁路版图,争论早已白热化,化作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耗费巨资,去挑战那近乎神话的工程——在岛屿间架起跨海铁路桥或掘出海底隧道?还是安于现状,继续依赖那效率低下、烟尘滚滚的轮渡,如同在时光中蹒跚踱步?两种声音尖锐对立,互不相让。

雅加达,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此刻却弥漫着一股火药味。一场联合技术听证会正在紧张进行,空气中几乎能嗅到辩论的硝烟。印尼国家铁路公司(pt kAi)的代表阿贡,手指重重地戳在巨大地图上,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棉兰到雅加达,直线距离不过咫尺,可货物要经历多少周折?卡车、轮渡、再卡车,一趟转运下来,时间超过一周!巨大的损失,无边的污染!要连接,唯有跨海通道!‘灵枢’转向架再是尖端,也不能让火车长出翅膀飞过大海吧!”

而来自“灵枢”技术团队的印尼籍工程师蒂亚,眼神中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她站了出来,声音清晰而坚定:“阿贡先生,跨海工程那可是天文数字的投入,地质条件堪比地狱,周期更是要以十年计!那是远水,救不了眼前的近火!我们的方案,是更现实、更智慧的选择——打造智能化的‘滚动高速公路’!”

她从容地调出方案演示,屏幕上的蓝图仿佛拥有了生命:

标准化滚装船: 那将是一艘艘专为铁路运输量身定制的巨兽,能高效、平稳地吞下整列火车的车厢。船舱内的轨道,将与港口的衔接轨道精准咬合,如同精密齿轮。

港口‘灵枢’枢纽: 在棉兰港和雅加达港(或泗水港),将崛起专门的铁路轮渡枢纽。枢纽内,vgr可变轨距轨道将如血管般延伸,并配备着能快速切换的“灵枢”转向架,如同魔法般改变火车的“脚步”。

无缝流程: 想象一下,苏门答腊的米轨列车抵达棉兰枢纽,在vgr轨道上,轮距以惊人的速度切换,完美适配滚装船舱内那标准或特定间距的轨道。列车如同游鱼,整列滑入滚装船的怀抱。渡轮破浪前行,抵达爪哇岛港口后,列车再如脱兔般驶出,在爪哇岛的vgr枢纽,再次完成那闪电般的轮距切换,回归当地的米轨。全程,车厢无需被粗暴吊起,货物无需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转载之苦,那切换,在港口枢纽里快得让人几乎无法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