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临界点
廊开站的vgr试验区,空气仿佛被无形的手攥紧了,紧张得几乎要渗出血来。空气中,高压电摩擦空气的臭氧味儿刺鼻,混合着浓重的润滑油脂气息,还有一种无形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的气待,压得人胸口发闷。真正的《罗摩衍那号》,那头披着《罗摩衍那》史诗彩绘、仿佛从神话中走来的钢铁巨龙,正静静蛰伏在三条轨道——米轨、标准轨与vgr——的交汇点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而它的心脏,正是那经过实验室千锤百炼、号称“灵枢-iii”的智能转向架,即将在此刻接受最严苛的试炼。
琳和哈山伫立在巍峨的工程指挥塔内,巨大的落地窗外,是下方那片即将见证奇迹或失败的钢铁丛林。两人都穿着那身醒目的橙色工装,脸上刻着连日奋战的倦容,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如鹰隼,紧盯着窗外的列车与轨道,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他们面前的控制台,像一座信息堡垒,密密麻麻的屏幕闪烁着幽幽的光,实时播报着列车各个关键部位的“心跳”:转向架液压系统的压力曲线、激光定位系统的精准扫描、轮轴滚烫的温度、轨道几何参数的微妙变化、乃至环境温湿度的每一个波动……而最核心的那块屏幕,正对着激光动态对中系统的实时监控界面,精度读数区域此刻是一片令人心悸的空白,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等待着被历史性的数据填满。
站台警戒线外,人头攒动,挤满了屏息凝神的人。除了那些必须坚守岗位的技术保障人员,还有来自东盟各国铁路部门的高层代表、技术权威、以及受邀而来的媒体记者。所有人的目光,如同无数聚光灯,死死聚焦在那辆光彩夺目的列车身上,仿佛要将它点燃。泰国交通部长巴育,以及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的交通部门负责人站在一起,脸上是同一种严肃,如同临战前的将士。这,是智能转向架技术首次在真实的列车、真实的轨道、真实的载荷环境下,挑战全状态切换的极限。这不仅仅是一次测试,这是成败在此一举的决战。
“琳博士,哈山总监,最后确认一次!”对讲机里传来地面测试总指挥略带沙哑的声音,穿透了空气的凝重,“列车空载,目标:由当前米轨模式,通过vgr区,切换为标准轨模式。切换过程将在vgr区中段完成。目标切换时间:4分钟。目标精度:±0.05毫米。误差范围,小到一根头发的粗细。是否开始?”
琳和哈山对视一眼,目光交汇的瞬间,凝重与决然在彼此眼中清晰可见。琳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令人窒息的空气都吸入肺腑,然后拿起对讲机,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系统自检最终复核通过。激光阵列、压电促动器、中央处理器、传感网络……全部状态:最优。轨道几何参数复核无误。环境参数稳定。可以开始测试。倒计时:10分钟准备!”
命令下达,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整个试验区瞬间活了过来,开始像一部精密到极致的仪器般运转。地勤人员做着最后的设备检查,然后迅速撤离轨道区,仿佛生怕自己的存在会干扰这神圣的时刻;工程师们如同即将上战场的士兵,在各自的终端前严阵以待;激光定位系统的防护盖板缓缓滑开,露出里面精密得令人心颤的发射和接收镜头,如同苏醒的巨兽睁开双眼;列车驾驶室内,驾驶员再次确认所有切换程序已激活,车辆处于绝对受控状态,只待那最后的指令。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秒针的走动仿佛都能听见,紧张的气氛几乎要将空气凝固。哈山忍不住低声问,声音有些干涩:“琳,你……真的有把握吗?毕竟,实验室的环境和这里……”
“没有绝对的把握。”琳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跳动着数字和曲线的监控屏幕,声音平静得近乎冷酷,“实验室可以控制变量,这里却是活生生的真实世界。一阵微风、一缕阳光导致的钢轨热胀冷缩、甚至地壳一次微不足道的脉动,都可能让那±0.05毫米的目标化为泡影。但,”她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坚定,“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材料、算法、冗余设计、环境补偿……每一项都推到了极致。现在,是它证明自己的时候了。”
倒计时归零。
“《罗摩衍那号》,启动!切换程序:开始!”总指挥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带着一丝颤抖,传遍了整个战区,如同战鼓擂响。
嗡——!一阵低沉的电流声和机械运转声从列车下方传来,带着令人心悸的质感。庞大的车身在几乎难以察觉的牵引力下,开始以极低的速度(约5公里/小时),如同一头优雅的巨兽,缓缓驶入那神秘的vgr可变轨距轨道区。车身上,神猴哈努曼彩绘的眼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真的活了过来,带着好奇与期待,注视着即将发生的奇迹。
指挥塔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要跳出来。主监控屏幕上,代表列车位置的图标移动着,准确无误地进入了vgr区预设的切换启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