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钢铁的叹息与微光的胎动(第2页)
“然后呢?”哈山身体前倾。
“然后,由处理器驱动全新的微米级压电陶瓷驱动器,取代传统的液压缸。”琳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压电陶瓷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它能根据激光反馈的数据,进行纳米级别的精确位移补偿,瞬间修正轮对位置,确保轮缘与轨头完美契合。就像…给转向架装上了拥有超强动态视力和肌肉控制力的‘手眼’系统。”
哈山盯着屏幕上精密的压电陶瓷促动器结构图和激光扫描的动态模拟,眼神中的怀疑逐渐被震惊和一丝希望取代:“激光定位精度能做到多少?”
“理论模型计算,±0.05mm。”琳的声音斩钉截铁。
“±0.05mm?!”哈山倒吸一口凉气,“这比头发丝还细!如果真能实现…天啊,琳,这不仅仅是切换时间的问题,这将是转向架技术的一场革命!安全冗余、运行平稳性、轮轨磨损…所有指标都能飞跃!”他激动地来回踱步,“但是,实验室数据和实际应用是两回事!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成本?维护?”
“所以我们在这里。”琳指向窗外庞大的货场和远处正在紧张施工的站场,“廊开站,将是我们的终极试验场。看那边——”
透过观察窗上方的另一面窗户,可以看到站场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巨大的地基已经浇筑完成,三条并行的轨道线正在铺设。最外侧是东南亚常见的窄小米轨(1000mm),中间是国际主流的宽大标准轨(1435mm),而最内侧,则是一条构造独特、铺设精度要求极高的轨道——可变轨距轨道(vgr)。它拥有特殊的可移动轨枕和加强型路基,为智能转向架的“变形”提供舞台。这里,将是世界上第一个集米轨、标准轨、可变轨距轨道于一体的三轨枢纽站。
“这里,”琳的声音带着一种使命感,“将是终结‘轨距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而我们的‘智能转向架’,将是刺破这钢铁僵局的第一束光。±0.05mm,就是我们的武器。”她再次看向屏幕上那个代表着现有技术瓶颈的红色误差区,目光坚定,“我们必须在首列贯通列车通车前,把它变成绿色。”
哈山沉默了,他看着窗外象征着分裂与低效的集装箱坟场,又看看试验台上那承载着区域联通希望的复杂机械,最后目光落在琳坚毅的侧脸上。他缓缓伸出手:“好,琳博士。马来西亚ktmB,全力支持这个‘微米革命’。让我们把这该死的15分钟,缩短到4分钟!”
两只手,跨越了国界和轨距的隔阂,紧紧握在一起。试验台旁,激光校准仪亮起一道细微却无比稳定的绿色光束,精准地打在轮对轴心的标靶上,误差值在屏幕上跳动,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屏息的数字:±0.048mm。实验室里,微光初绽。而货场外,一声尖锐的汽笛长鸣,又一列等待换装的列车进站,钢铁的叹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