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雨季的证词

蒙巴萨的雨季终究还是提前了。

林野站在蒙巴萨-内罗毕铁路k37段的观测点,雨幕像块灰色的幕布,将整片稀树草原笼罩其中。他身后的检测车里,阿杰正盯着地质雷达的屏幕,眉头拧成了结:"林工,这里地下十米的土层含水量比三天前涨了27%——按标准公司的'国际标准',这还属于'安全范围',但我们的模型显示......"

"但我们的脚知道。"穆罕默德插话。这个肯尼亚工人脱了胶鞋,赤足踩在潮湿的路基上,"昨天我巡夜时,这儿的土还是硬邦邦的,今天踩上去像踩在发面馒头里。"他用树枝戳了戳路肩,泥块"噗"地塌陷下去,露出半截泛着黑褐色的腐殖质层。

林野蹲下身,用道尺量了量塌陷的深度——足有四十厘米。他摸出手机,调出联盟整合的殖民时期地质档案:1903年英国工程师修建乌干达铁路时,曾在这片区域记录过"红壤含水量异常区",建议采用"分层压实法"处理软基。但标准公司2023年的施工报告中,这段记录被标注为"无参考价值"。

"林工!"莎伦的声音从对讲机里炸响,"标准公司刚给内罗毕法院发了函,说我们'恶意阻挠施工',要求立即恢复k37段铺轨!"

林野抬头望向工地方向。二十台黄色铺轨机正在冒雨作业,钢轨碰撞的脆响混着雨声,像极了某种倒计时。他知道,标准公司要赶在雨季彻底淹没证据前完成这段铁路——他们赌的是,等雨水把淤泥冲散,所有"不标准"的痕迹都会消失。

"联系基马尼长老。"林野扯下安全帽,任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让雨语者们带我们去裂谷。我需要他们的'星灯法'数据,现在就要。"

两小时后,联盟的皮卡车碾过泥泞的乡间小路。副驾上的娜奥米抱着树皮盒,盒里的星象图被塑料布裹得严严实实。"昨晚我梦见了祖先,"她突然开口,"梦见角马群踏碎了铁轨,红土里埋着的道钉在流血。"

林野没接话。他盯着车窗外被雨水泡软的路基,那里已经出现了蛛网状的裂缝。三天前他用地质锤敲开表层土时,下面的红土还带着阳光晒过的余温;现在,那些土正像块浸了水的海绵,随时可能塌陷。

裂谷边缘的雨雾更浓了。基马尼长老站在一块赭石旁,手里举着根缠着红绳的长矛。"看,"他用长矛指向裂谷底部,"这是我们的'地脉标记'——每三十年,雨语者要在这里用兽血画道,标记地脉的走向。"他的声音混着雨声,"但标准公司的人来了之后,这道标记被他们用推土机推平了。"

娜奥米打开树皮盒,取出半卷泛黄的羊皮纸。雨水打在纸上,晕开一片模糊的墨迹,但隐约能看出用贝壳画的曲线——那是雨语者们用三百年时间记录的地脉走向。"我们的祖先说,地脉是大地的血管,"她指着羊皮纸上的红点,"这里的地脉最浅,只有两米深;再往前三公里,地脉会变深,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林野打开平板,调出联盟的地质模型。当羊皮纸上的红点与卫星影像重叠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标准公司设计的铁路线,正好穿过地脉最浅的区域。"他们不是不知道,"阿杰突然说,"我黑进了他们的内部邮件。去年十月,首席地质师写过:'k37段地脉过浅,按国际标准需绕行,但绕行会增加1.2亿美元成本。建议隐瞒数据,用'动态压实'蒙混过关。'"

"动态压实?"穆罕默德嗤笑一声,"那不过是把路基多压两遍,让检测仪显示'密实度达标'。可我们的脚知道,被压实的淤泥还是淤泥,下雨一泡就软成泥浆。"

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所有人转头望去——k37段的路基正在塌陷!钢轨扭曲成奇怪的弧度,枕木像被抽走了骨头,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水里。几个工人从工棚里冲出来,边跑边喊:"塌方了!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