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钢轨的负空间
蒙巴萨-基苏木铁路,肯尼亚段
陈昭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趴在列车顶棚的检修口,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不是因为三百米高空的风灌进领口,而是因为轨距测量仪上跳动的数字。
"轨距1438mm。"耳机里传来实习生小夏的声音,带着哭腔,"又偏了!这已经是今天第七次!"
陈昭抬头,目光掠过铁轨延伸的方向。赤道的阳光把钢轨晒得发白,两根平行的钢铁巨龙在热浪中微微震颤。标准轨距是1435mm,允许±3mm的误差,但此刻的数值像被抽风的钟摆,在1435到1438之间来回摆动。更诡异的是,每次列车驶过,轨距就会向外扩张0.5mm,又在列车通过后缓缓缩回——像某种有生命的呼吸。
"陈工!调度室说前方发现反物质反应!"小夏的声音突然变调,"探测器显示,车轮与轨缝碰撞时产生了γ射线爆!"
陈昭的呼吸一滞。反物质火花——这意味着碰撞释放的能量足以湮灭物质。他抓起安全绳滑向车厢连接处,橡胶鞋底在钢板上擦出刺耳鸣叫。透过车窗,他看见铁轨缝隙里腾起幽蓝的光雾,像有人在钢轨下点燃了星星。
内罗毕,非洲铁路总局监控中心
威廉·怀特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残影。十七块分屏同时显示着蒙巴萨-基苏木段的监控画面,最中央的主屏上,红色警报正在闪烁:
殖民精度:测不准
误差范围:±38mm(临界值:±5mm)
"见鬼!"他踹翻脚边的垃圾桶,铝制易拉罐滚到墙角的古董地球仪下。那是他祖父的遗物,二十世纪初的殖民官员曾用它圈定非洲的边界。此刻地球仪的支架上缠着一根细铁丝,连接着轨道下方的微型传感器——那是"真理中枢"埋下的监控网,能精确到毫米级测量铁轨的每一次形变。
但此刻,传感器的数据像被扔进洗衣机的硬币,乱成一团。
"怀特先生?"助理艾米丽抱着笔记本敲门,"运输部长要求连线,他说总统对『反物质火花』的新闻很关注......"
"关掉!"怀特吼道,"让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轨道热胀冷缩!"
他转身看向另一块屏幕,那是三年前的施工记录。画面里,推土机碾过非洲草原,工人们用红漆在枕木上画标记——那是"真理中枢"的工程师团队,用最精密的德国仪器校准轨距,确保每根枕木的位置误差不超过0.1mm。当时的项目经理拍着胸脯说:"我们要让殖民的精度渗透每一寸土地。"
可现在,那些被精确校准的轨距正在背叛他们。
列车车厢内,陈昭的回忆
七年前,陈昭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跟着导师研究"殖民遗产工程学"。他们在云南的滇越铁路做田野调查,发现铁轨的枕木间距竟与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里的"标准间距"分毫不差——哪怕当年的法国工程师早已带着赔款回欧洲,哪怕铁路沿线的大桥早被炸成废墟。
"这就是殖民的精度。"导师指着枕木上的刻痕,"他们用尺子量,用炸药炸,用子弹逼,把『标准』刻进土地里。就算政权更迭,就算战争摧毁一切,只要土地还在,那些刻度就会像基因一样传下去。"
此刻,陈昭摸向腰间的钢尺。那是导师临终前塞给他的,铜尺背面刻着一行小字:"测不准的,才是真相。"
列车再次驶入弯道。陈昭扶住栏杆,看见铁轨内侧的缝隙里渗出暗红色液体。不是机油,是血——新鲜的血,带着铁锈味。他蹲下身,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尝——是铁,是铝,是某种金属的合金。
"陈工!"小夏的声音从通讯器里炸开,"轨道检测机器人传来图像!轨缝里有东西!"
监控画面切换。陈昭看见一个金属盒子埋在轨缝深处,表面刻着与道尺相同的螺旋纹——那是"自由深度学"的标记。盒子周围缠着黑色的电线,正滋滋冒着火花。当列车车轮碾过时,盒子的缝隙里渗出更多暗红色液体,在钢轨上拖出蜿蜒的痕迹,像某种古老的符咒。
蒙巴萨车站,地下隧道
林夏的呼吸在防毒面具里凝成白雾。她猫着腰穿过积水,手电筒的光扫过隧道墙壁——整面墙都刻着道尺的螺旋纹,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像某种巨大的dnA双螺旋。
"到了。"对讲机里传来陈昭的声音,"轨道负空间的入口在第三根承重柱下方。"
林夏蹲下身,用洛阳铲敲击第三根承重柱。空心的回响里,她摸到一道缝隙。插入道尺,轻轻一撬,石板应声而落。下面的空间比她想象中小,刚好能容纳一个人蜷缩着前进。
隧道尽头是一面玻璃幕墙,里面是个圆形实验室。正中央的平台上,躺着一具骸骨——不,是半具。骸骨的上半身覆盖着金属鳞片,下半身却与人类的骨盆、股骨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