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瞳孔里的殖民枷锁(第2页)
计算比值:A / p = 143.5 / 71 ≈ 2.021
发现:A / p' ≠ A / p,且 (A / p') / (A / p) = p / p' ≈ 71 / 64 ≈ 1.109 ≈ 1.11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直接:篡改比例 = (p - p') / p' = (71 - 64) / 64 = 7/64 ≈ 0.1094 = 10.94% ≈ 11%?
林野的思维在暴雨的轰鸣中疾速运转。物理测量可以给出铁证!他不需要依赖对p(真实平均瞳距)的调查估算(71mm可能存在个体误差),他只需要精确测量一个物理值——仪器支架孔距A。再结合集团系统白纸黑字强制使用的记录值p'(64mm),以及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
最终的铁证链:
由道尺物理测量:支架孔距 A = 143.5mm(仪器设计适配的标准瞳距d = A = 143.5mm)。
由集团系统强制记录:工人适用瞳距 p' = 64mm(扣分依据)。
计算篡改指数: A / p' = 143.5 / 64 ≈ 2.242
如果系统未篡改,记录值p'应接近真实p(约71mm),则 A / p ≈ 143.5 / 71 ≈ 2.021。
两者比值:(A / p') / (A / p) = p / p' ≈ 71 / 64 ≈ 1.109 ≈ 1.11 → 11%的偏差!
更直观的篡改率:仪器设计适配143.5mm瞳距的人。系统却要求所有工人必须符合64mm的“标准”才不扣分。其强制要求的瞳距值比仪器设计标准缩小了 (143.5 - 64) / 143.5 ≈ 79.5 / 143.5 ≈ 0.554 = 55.4%? 不对!这里存在概念混淆。
林野豁然开朗,抓住了最致命、最无可辩驳的物理核心: 仪器设计的标准d = 支架孔距A = 143.5mm。 系统用来判定工人合格(不扣分)的标准值 s = p' = 64mm(即系统要求工人的记录瞳距必须达到64mm才算“合格适配”该仪器)。 但仪器本身是为143.5mm的人设计的!系统却用64mm作为合格线! 因此,系统要求的合格瞳距值s(64mm)与仪器设计标准值d(143.5mm)之间的偏差率,就是赤裸裸的篡改与荒谬!
计算系统要求合格值相对于设计标准的偏差: (设计标准d - 系统要求合格值s) / 设计标准d x 100% = (143.5 - 64) / 143.5 x 100% = (79.5 / 143.5) x 100% ≈ 55.4%!
这个55.4%是系统强制要求(s)与仪器物理设计(d)的偏离度,极其巨大!但这还不能直接等同于对工人真实数据(p)的篡改率。
证明工人数据被篡改的关键: 工人真实瞳距p(≈71mm)是被仪器测量到的,却被系统记录为p'(=64mm)。 篡改率 = (真实p - 记录p') / 真实p x 100% = (71 - 64) / 71 x 100% ≈ (7 / 71) x 100% ≈ 9.86% ≈ 10%。
这个10%是系统对原始测量值的篡改比例。
而林野用道尺的物理测量(A=143.5mm)结合系统值(p'=64mm),可以间接验证这个篡改: 计算篡改系数k:p' = k * p => k = p' / p ≈ 64 / 71 ≈ 0.9014。 篡改率 = 1 - k ≈ 0.0986 = 9.86%。
物理验证思路:仪器设计d = A = 143.5mm。 真实p ≈ 71mm。 记录p' = 64mm。 计算比值:A / p' = 143.5 / 64 ≈ 2.242。 A / p ≈ 143.5 / 71 ≈ 2.021。 比值 (Ap') / (Ap) = pp' ≈ 71/64 ≈ 1.109 ≈ 1.11。这意味着系统记录值p'比真实p缩小到了约1/1.11 ≈ 0.901倍,即篡改率约9.9%。
林野在仓库昏暗中,雨水顺着他的雨衣帽檐滴落,在布满灰尘的水泥地上溅开小小的深色印记。他手中的黄铜道尺,在窗外透入的、被暴雨稀释的天光下,143.5mm的刻度线如同烧红的烙铁般刺眼。而“64mm”这个从工人罚单上看到的数字,此刻化作了冰冷的锁链。他不需要复杂的调查,一个基于道尺测量和系统强制值的简单计算,就能撕开谎言:
篡改率 = (A - p') / p' = (143.5 - 64) / 64 = 79.5 / 64 ≈ 1.242 = 124.2%?
不!林野立刻意识到这个算法不对。篡改率应该是真实值变化的比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简洁、最有力的揭露方式:
道尺物理测量:仪器支架孔距 A = 143.5 mm(仪器设计适配的瞳距d = A)。
集团系统强制记录值(作为工人“合格”标准):p' = 64 mm。
计算 物理设计标准与系统强制合格标准的偏差比: (A - p') / A = (143.5 - 64) / 143.5 ≈ 79.5 / 143.5 ≈ 0.554 → 系统要求的合格瞳距比仪器设计标准缩小了55.4%!
同时,结合对工人真实平均瞳距p≈71mm的调查(虽非仪器直接测量值,但作为佐证),计算 系统记录值对真实值的篡改比: (p - p') / p = (71 - 64) / 71 ≈ 7/71 ≈ 0.0986 → 系统将工人真实瞳距数据篡改缩小了约9.86%!
9.86% ≈ 10%! 这就是系统在后台偷偷乘以的系数k(≈0.90)!
铁证如山!冰冷的数字在道尺的刻度与系统的记录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可辩驳的桥梁。集团用高科技仪器测量工人的真实生理数据,却在后台恶意篡改(乘以k≈0.90),将其缩小约10%,然后以篡改后的数据(64mm)作为唯一标准,去苛责工人无法“适配”那台原本是为143.5mm瞳距设计的仪器!其目的昭然若揭——制造一个工人永远无法真正达标的“生理缺陷”,为持续罚款克扣披上“科学管理”的外衣。
这不是误差,这是系统性的欺诈!是套在工人瞳孔上的、以二进制编码的殖民枷锁!
暴雨如注,将科卢韦齐的红土搅拌成一片粘稠的血色泥沼。工棚区低矮的铁皮屋顶在雨点的狂暴打击下呻吟不止。昏暗的棚内,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汗味、泥土的腥气,还有一股压抑到极致的沉默。林野坐在角落的小马扎上,面前摊开一张从工程日志上撕下的防水牛皮纸。他手中握着一截炭笔,借着摇曳的防风马灯光晕,在纸上勾勒着线条。他的动作沉稳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
纸上逐渐显现的,是一个眼镜框的轮廓。线条简洁而有力。关键之处在于镜腿内侧,靠近太阳穴的位置,林野画了两道平行的、深度标记为1.2厘米的凹槽。凹槽的宽度,正好与他那柄黄铜道尺的厚度一致。
“我们需要这个,”林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雨幕,传入围坐在旁边的老赵、卡松加和其他几个核心工人的耳中。他拿起道尺,冰凉的黄铜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微光。“深度1.2厘米,宽度和尺子一样。用硬木,最好是铁木或者结实的乌木。”
“林工,这……这真的能骗过那机器?”卡松加盯着图纸,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希冀。那Ai瞳距仪带来的冰冷窥视感和随后的罚弹,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们。 “不是骗,”林野的目光扫过众人,眼神锐利如刀,“是让它失效。”他拿起道尺,比划着解释:“那仪器的支架,末端是橡胶吸盘,靠弹簧压力夹紧在你们太阳穴两侧。它的夹持力,依赖的是支架臂张开的角度和弹簧的强度。我们做的这个凹槽,深度正好等于支架臂的厚度。当你戴上这副特制的眼镜,”他用炭笔点了点图纸上镜腿凹槽的位置,“支架的尖端会完全陷入这个凹槽里,被牢牢‘卡住’。它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施加足够的压力将吸盘紧密贴合在你们的皮肤上,特别是无法将你们的眼睛精确固定到它预设的、强迫你们凝视那个红光的位置。”
他停顿了一下,让工人们消化这个信息。“只要吸盘无法紧密贴合,只要你们的眼球没有被它强行固定在那个精确点上,它的测量就会失准,它的红光就无法直接刺入你们的瞳孔深处。系统要么无法采集数据,要么采集到一堆混乱的、无法用于判定‘注意力不集中’的垃圾信息。那套扣分的‘科学’借口,就不攻自破。”
“木头……眼镜?”老赵粗糙的手指抚摸着图纸,眉头紧锁,“这玩意戴在脸上,监工和那些技术员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对劲啊!”
“所以,它不能只是一块光秃秃的木头。”林野的嘴角,第一次在这个压抑的雨夜,扯开一个冷峻而锐利的弧度。他翻过牛皮纸,在背面飞快地勾勒起来。炭笔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某种古老仪式的序曲。线条逐渐汇聚、成型——那是一头非洲森林象。粗壮的四肢如同支撑天地的巨柱,庞大的身躯充满了磅礴的力量感。最令人震撼的是高高扬起的头颅和那对巨大的、弯曲的象牙,直指苍穹,仿佛要将一切压迫都挑翻在地。象背上,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微小的、昂首挺立的人形轮廓,手中似乎还握着一柄长矛。整幅图腾,充满了原始野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战斗意志。
“战象!”卡松加低呼出声,眼中瞬间爆发出炽热的光芒。这个图腾他太熟悉了!几个月前(第301章),在那次塌方事故后疲惫不堪的深夜,正是老酋长恩科托,围着篝火,用低沉沙哑的嗓音,向他们讲述了丛林战象的传说——它们如何用无可匹敌的力量,踩碎殖民者贪婪的堡垒,踏平掠夺者铺设的铁轨,用震天的怒吼宣告这片土地不屈的灵魂!这图腾,是刻在他们血脉里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战象!”林野的声音斩钉截铁,“把它刻在眼镜的镜框外侧,醒目地刻上!让它成为装饰,成为我们身份的象征!让那些监工以为,这只是我们非洲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