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寒尺孤鸣(第2页)

然后,他拿出手机,这个手机是他用边境回来后仅剩的一点积蓄买的,屏幕有些裂痕,但功能还算完好。他打开相机,对着那堆如山的工单拍了一张照片,他特意调整角度,让道尺测量的刻度线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照片里,那堆泛黄的工单像一座小山,而道尺上的刻度线,则像一把尺子,量出了这“山”的高度,也量出了这工作的难度。

晚上,回到那个冰冷、被监控的临时住所。原宿舍因“安全隐患”被暂时封存,他只能住在这间狭小、简陋的房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桌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书籍。墙上,挂着一张他父亲的照片,照片里的父亲笑容温暖,眼神坚定。林野看着照片,心中涌起一股酸楚。他打开电脑。他没有录入工单,而是登录了一个极其小众、加密性极强的国内技术论坛匿名区。这个论坛,是他无意中发现的,里面聚集着一些对技术有执着追求的人,也有些对体制不满的人。id:量尺人。

他上传了那张工单堆的照片,在图片描述里简洁写道:

【工单积压高度:187mm ≈ 未处理工单数量:523份(按平均厚度估算)】

【要求完成时限:72小时】

【人力极限处理速度:约15份/小时(含审核校正)】

【结论:该时限要求违反基本工作规律,疑似恶意消耗性惩罚。】

帖子发出,没有激起太多水花。论坛里的人大多专注于技术讨论,对于公司内部的事务并不关心。但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在看不见的地方扩散。有些技术高手可能会注意到这个帖子,可能会对这个估算产生兴趣,可能会对这种“恶意消耗性惩罚”感到不公。

第二天,林野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开始“认真”录入工单。他速度不快不慢,完全按照“15份/小时”这个被他计算并公布的“极限速度”进行。他专注,一丝不苟,对每一份数据都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但他对堆积如山的工单总量和紧迫的时限要求视若无睹。他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不受外界干扰。

他一边录入,一边在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他知道,按照这个速度,三天内他绝对无法完成所有工单的录入。但他并不着急,他只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对抗着这种不公。

代理科长几次过来查看进度,看着那缓慢减少的工单堆,脸色越来越难看,却又找不到发作的理由——林野确实在干活,而且看起来非常“认真”,挑不出毛病。他试图用言语刺激林野,但林野只是用平静的眼神看着他,不置可否。代理科长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徒劳地咆哮着,却无法伤害到对方。

办公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其他同事也感受到了这种压抑,他们看着林野,眼中充满了复杂。有些人同情他,有些人则觉得他太倔,有些人则保持沉默,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林野用这种沉默的、用数据支撑的“非暴力不合作”,回应着公司的刁难。他在量,量给所有人看,这规则有多么荒谬。那道尺,不仅是修复工具,更是他对抗不公的武器。那“沙沙”的油石摩擦声,键盘的敲击声,都像是孤独的抗争号角,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

他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但他必须走下去。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只能向前,一直向前,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