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迟尺共振(第2页)

就在林野全神贯注于算法和硬件改进的时候,一场无声的风暴,已经悄然逼近。

“幽灵车”背后势力的反击,比他预想的来得更早,也更阴险。一天傍晚,当林野在实验室里核对完最后一组算法参数,准备离开时,他习惯性地看了一眼门禁系统的状态显示屏。屏幕上,绿色的“正常”指示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红色的“故障”警示,并且显示故障时间:大约五分钟前开始,持续了约三分钟。

林野的心猛地一沉。门禁系统是实验室的第一道物理防线,虽然它主要防止未授权人员的进入,但任何异常,都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威胁。他迅速走到自己的工位,那里放着他的“道尺”——那台凝聚了他心血和智慧的移动式检测与处理单元。道尺还静静地待在原位,屏幕处于休眠状态,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

但林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摸了一下道尺机箱外壳的几个关键部位。没有明显的划痕,没有螺丝被拧动的痕迹,一切都完好无损。然而,当他触摸到机箱侧面一个相对不常接触的区域时,指尖却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异常——那里的金属外壳似乎比其他地方要暖和一点点。

这细微的温度差异,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瞬间在林野心中激起了千层浪。道尺的机箱外壳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导热性并不算好,除非有能量直接作用于它,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明显的局部温升。而且,这种温升并非持续性的,更像是一种“余温”。

他立刻明白过来。有人,或者某种装置,在门禁系统短暂失效的那几分钟里,曾经以某种非接触的方式,对道尺进行了物理探测!目的不是破坏,而是“窥探”。

“道尺,”林野低声说道,语气平静,但眼神却骤然变得冰冷,“记录一下。”

没有声音回应,只有一道几乎不可见的微光在道尺底部的传感器阵列上闪过。道尺内置的智能系统已经接收到指令。

林野深吸一口气,坐回工位,双手在键盘上飞舞。他没有直接去检查道尺的核心数据,而是输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指令:

“指令输入:深度自检。启动量子密钥校验协议。对核心逻辑门阵列进行全维度扫描,精度提升至纳米级。同时,激活外壳被动式温感元件的缓存记录,回溯最近十分钟的数据。”

道尺的屏幕瞬间亮起,不再是休眠的暗淡,而是充满了高速运算的动态图形。冷却风扇开始低声转动,发出轻微的嗡鸣,但这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却显得格外刺耳。林野的呼吸变得均匀而深沉,他集中全部精神,注视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分钟后,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简洁但内容详尽的报告窗口:

道尺自检报告 v3.7.2

时间点: 18:45:12

1. 外壳被动式温感元件检测:

检测范围:机箱外壳全部表面。

时间窗口:18:30:00 - 18:40:00。

异常时间:约18:42:15 - 18:42:58(共计43秒),机箱侧面A区(对应内部核心逻辑阵列区域)存在短暂超温现象。

温度峰值:+2.3°C(相对环境背景温度)。

加热特征分析:匹配非接触式电磁加热特征,疑似使用高精度电烙铁或类似工具,在保持一定距离(约5-10cm)的情况下,对特定区域进行短时、低功率扫描式加热。目的可能是激活或探测内部敏感元件的响应。

2. 核心逻辑阵列检测:

扫描范围:全部逻辑门、寄存器、缓存单元。

检测方法:非侵入式量子隧穿效应扫描。

异常发现:约18:42:25 - 18:42:28(共计3秒),在核心逻辑阵列的加密密钥管理模块附近,检测到1处极其短暂的非授权逻辑扫描痕迹。

痕迹特征:扫描模式高度专业化,非随机,疑似在寻找预设的后门入口或加密密钥的存储位置。扫描强度极低,持续时间极短,若非本次高精度扫描,极易被忽略。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可能熟悉道尺的基本架构。

3. 量子密匙自洽性验证:

验证对象:道尺核心控制与加密密钥。

验证结果:100%完整。未发现任何篡改或泄露迹象。量子纠缠对状态稳定。

4. 核心结构体完整性检查:

检查范围:所有物理连接、电路板、芯片封装。

检查结果:无异常。所有物理结构完好无损。

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次高度专业化的、非破坏性的物理侵入检测。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目标明确——寻找道尺核心秘密(特别是加密密钥或后门)。手段干净利落,不留明显痕迹,但道尺的被动式温感元件和核心逻辑阵列的高精度扫描功能,还是捕捉到了蛛丝马迹。侵入时间窗口与实验室门禁系统短暂失效时间完全吻合。

报告结束。

林野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久久没有说话。一股寒意,比窗外的夜风更甚,从脊椎一直蔓延到后脑勺。他一直知道“幽灵车”背后的势力在窥探,但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大胆,如此直接,甚至不惜冒着暴露的风险,进行物理层面的“手术刀”式探测。

对方的目标不是破坏,而是“理解”。他们想搞清楚道尺的核心秘密,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涡流-微振”耦合特征库和“模态共振锁”算法的部分。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就能复制,甚至超越。

“道尺,”林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记录这次事件,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安全事件。启动最高级别防护协议。同时,将检测到的非授权扫描痕迹特征,上传至安全中心,请求全网络范围内的模式匹配和来源追踪。”

“指令确认。正在执行。”道尺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了一下,表示指令已接收并开始处理。

实验室里恢复了寂静,只有道尺风扇的低鸣和林野略显急促的呼吸声。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逐渐亮起的城市灯火。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和道尺,以及他背后的团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探索者,而是被推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沿。

对方显然在技术路线上遇到了阻碍,无论是Ai模型的进展不顺,还是其他方面的压力,他们开始转向对林野本人和道尺这个核心载体的物理侦察。这次看似无伤大雅的“触摸”,是一次试探,更是一次警告。

道尺在物理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充满恶意的“触摸”。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有了“感知”,有了“警惕”。而林野,也彻底清醒了。他必须加快脚步,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护好自己和团队的安全。

他转过身,再次看向道尺。屏幕上,代表“模态共振锁”算法正在对模拟数据进行测试的彩色图形正在跳动,那些代表“高频模态激增”的亮点,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暗礁和潜流,他都必须驾驶着这艘名为“道尺”的船,冲破迷雾,驶向那个更安全、更智能的彼岸。

夜色更深了,但实验室里的灯火,却从未如此明亮。因为在这咫尺之间,一场关于共振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林野的心跳,也随着这未知的挑战,变得愈发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