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412章 技术小更新
凌晨三点,新村数据中心突然亮起警报——卫星遥感显示,村东的百亩试验田里,稻穗无风自动,土壤湿度曲线诡异地波动着。
夏澜披衣赶到控制室,却见沈毅的轮椅已停在屏幕前。"不是系统故障,"他调出热成像图,"是地下50米处,多了个'会呼吸'的东西。"
农科院的专家们带着仪器赶来,钻探结果让所有人瞠目——
地下50米处,竟有一片正在缓慢蠕动的"智能陶土层"。
这是三年前夏澜带队埋下的"生态调节陶粒",本应三年降解,谁知它们在地下发生了奇异变异:
遇旱膨胀,像海绵一样吸蓄地下水;
逢涝收缩,自动排出多余水分;
最绝的是,能模仿王老爷子拉坯的节奏,让土壤颗粒排列成利于根系生长的结构。
"这不科学!"土壤学家老陈盯着数据。
夏澜却笑了:"王爷爷骂了它们三年,泥巴也该开窍了。"
更玄乎的是后续实验——
当技术员播放王老爷子骂人的录音时,陶粒活性提升300%;换成周婶熬药时的嘟囔,陶粒释放出微量药性成分;而张叔轮椅的轴承摩擦声,竟让陶粒表面析出稀有矿物质。
"声波肥料"计划就此启动:
稻田里架起"骂人喇叭",每天早中晚各播半小时王老爷子的经典训话;
药圃地下埋着周婶的"唠叨陶管",循环播放"火候不够!再加把柴!";
连果园的自动灌溉系统,都改用了张叔轮椅马达的震动频率。
结果?——
抗旱稻亩产破纪录,草药有效成分翻倍,连最酸的野果都变甜了。
农科院长的报告里写:"建议将'非遗声波'列为新型有机肥。"
张叔的旧轮椅被改造成"气候模拟器"。
当台风"山猫"逼近时,技术员启动轮椅的颠簸模式——轮毂震动传导到地下陶粒层,整片农田的土壤竟像海浪般起伏,稻子顺着震动方向倒伏,奇迹般地躲过了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