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67章 规划再完善(第2页)

"留着有什么用?连墙体都倾斜了!"工程师挥舞着结构报告。

夏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众人来到粮仓背面。她轻触斑驳的砖墙,隐藏的扫描仪立即工作起来。当全息投影重建出粮仓三十年来的变形记录时,所有人都沉默了——那些细微的倾斜、裂缝的走向,竟与当地地震带活动完全同步。

"它才是最好的地震监测站。"夏澜将粮仓改造成"记忆博物馆",旧梁柱成为展品,而新建部分则采用能"自愈"的智能材料。当首展那天,老粮仓的裂缝中长出发光菌丝,游客们惊叹这是"会呼吸的历史"。

国际规划师协会的专家们对新村模型百思不得其解。屏幕上,代表文化传承的蓝色曲线与绿色生态线并非平行,而是如dnA般螺旋交织。

"这里,每项文化活动都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夏澜指着陶艺工坊的图标——烧窑余热用于温室供暖,陶土采掘后的矿坑变身为生态水池,"反过来,每次生态修复也必须传承技艺。"她展示志愿者用传统编织术制作的人工鸟巢,里面藏着非遗故事的种子。

当专家追问评估标准时,夏澜调出王老爷子最新的作品——一件用污染河道淤泥烧制的陶器,内壁刻着治理前后的水质数据。"达标?"老人当时咧嘴一笑,"我的釉色就是标准!"

规划完善的高潮,是在新村小学开展的"未来考古课"。孩子们戴着Ar眼镜,在操场上"挖掘"虚拟文物——有的是他们自己埋下的时光胶囊,有的是系统生成的百年后遗产。当某个女孩"挖出"会说话的智能瓦当时,设备突然故障,投影变成了真实的陶片。

"这是我刚埋的!"女孩惊喜地举起陶片,上面歪歪扭扭刻着"希望新村永远有萤火虫"。

夏澜蹲下身,将陶片郑重其事地放入新建的"时间舱"。她知道,真正的规划不在图纸上,而在这些稚嫩的愿望里。当晚,她修改了生态廊道设计——新增了一条萤火虫观光带。

月光下,规划图上的数据仍在流动。夏澜想起沈毅昨天发来的太空城草图,上面特意标注了"非遗传承区"。她轻轻将新村的螺旋模型嵌入其中,两个世界的未来,在这一刻悄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