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经验交流,共同提升(第2页)
"初期投入是大些,"技术员模样的年轻人争辩,"但长远算下来..."
夏澜悄悄记下这个争议点。下午的技术分论坛上,她临时增加了一个"成本控制"的讨论环节。来自七个村子的财务人员挤满了小会议室,有人甚至站在走廊上旁听。
"我们采用阶梯式采购法..."
"材料就地取材能省下30%运输费..."
"让村民参与简单工序,既省钱又增加归属感..."
讨论越来越热烈,夏澜注意到青山村的会计一直没发言,只是不停地记笔记。她走过去轻声问:"周会计,您们村有什么好经验吗?"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我们管这个叫'百家账本'。"展开的布包里是几十张泛黄的纸片,每张都记着不同的物资出入,"谁家有余料,谁家缺什么,都在这上头调剂着用。"
夏澜怔住了。这不正是现代企业推崇的"资源共享模式"的原始版本吗?她当即提议:"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数字版的'百家账本',让各村实时共享物资信息。"
傍晚的总结会上,夏澜播放了一段白天偷拍的视频剪辑:青山村的夯土专家在指导临溪村的妇女们和泥;夏澜团队的技术员在教其他村子使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几位老村长围坐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古老的风水布局图...
"这才是真正的重建。"夏澜的声音有些哽咽,"不仅是房屋的重建,更是智慧的交融。"
她宣布成立"乡村重建联盟",每月轮流在各村举办交流活动,并建立共享数据库。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当场演示了刚刚上线的"数字百家账本"测试版,七个村子的物资需求与库存已经可以在平台上实时匹配。
交流会结束后的深夜,夏澜独自在指挥中心整理资料。徐明匆匆进来:"夏总,董事会发邮件询问今天活动的投入产出比..."
夏澜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墙上新挂的书法条幅——那是周村长临走时挥毫写下的"众智成城"四个大字。
"回复他们:今天节省的设计修改费用已经超过活动总开支的三倍。"她翻开林月送她的那本手绘排水设计图册,"而这,只是开始。"
手机突然震动,是"乡村重建联盟"群组的消息提醒。青山村的周村长发了一张照片: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台电脑,学习查看数字账本。配文是:"老家伙们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夏澜微笑着保存了照片,转而点开另一个文件——那是她正在起草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重建指南》。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窗外,重建区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与天上的银河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