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09章 发展总结,展望未来(第2页)

夏澜眼眶发热。这三年来,她第一次允许自己流泪。

第二天,全村人聚集在打谷场上,参加夏澜主持的最后一次规划会。这次她没有用ppt,而是铺开一张手绘的长卷——"乡村生态文化圈"总体规划图。

"未来五年,我们要做三件事。"夏澜指向图纸中央,"第一,建立'活态文化保护区',把最传统的农耕方式、手工艺、民俗完整保留下来,不是表演给游客看,而是真正活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她接着指向东侧:"第二,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区',引入智能温室、生态循环系统,让游客参与从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

最后,她的手指滑向西侧山头:"第三,打造'国际艺术驻村计划',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来此创作,用他们的视角重新诠释乡村之美。"

村民们伸长脖子看着图纸,窃窃私语。这个蓝图比他们想象的更宏大,也更接地气。

"谁来带头做这些呢?"老村支书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

夏澜微笑着招手,五个年轻人走上前。他们是村里第一批考上大学又返乡创业的青年,过去半年一直跟在夏澜身边学习。

"这是我们的新团队。"夏澜介绍道,"而我,会退居二线,担任顾问。"

掌声中,夏澜宣布了最重磅的消息:成立"乡村创客学院"。学院将系统培训村民旅游服务技能,同时记录整理村中老人的传统知识,形成可传承的知识体系。

"从下个月开始,每个村民都可以报名参加课程。"夏澜展示课程表,从"农家乐经营管理"到"非遗技艺传承",从"基础外语"到"新媒体营销",涵盖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

"竹编陈"颤巍巍地举手:"我这把老骨头,能教点啥?"

"爷爷,您是最重要的老师。"夏澜搀扶老人上台,"学院第一门课就是《陈氏竹编技艺全录》,我们需要您把七十年的手艺,一针一线地教给年轻人。"

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台下掌声雷动。

会议结束后,夏澜独自走向村后的山坡。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与三年前初来乍到时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女孩重叠在一起。

山下,村子灯火渐次亮起。游客中心的灯笼高挂,非遗工坊的橱窗透出温暖的光,农家乐院里传来欢声笑语。更远处,新规划的生态农场正在平整土地,国际艺术家驻村项目的招牌已经立起。

夏澜的手机震动,是省文旅厅的来电。她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厅长邀请她参与全省乡村旅游标准制定工作。

"您的经验非常宝贵,希望能推广到更多地方。"

夏澜望向脚下的村庄,轻声回答:"我很荣幸,但有个条件——必须保留每个村子的独特性。我们卖的不是标准化服务,而是无法复制的乡愁。"

挂断电话,夜风拂过她的发梢。明天,新的团队将正式接手工作;而她,将带着这三年积累的经验,去点亮更多沉睡的乡村。

但此刻,夏澜只想好好记住这个村庄的每一个细节——稻香、蝉鸣、远处传来的二胡声,以及那盏为她留到深夜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