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08章 合作拓展,国际舞台

夏澜的指尖停在最新一批游客留言簿的一页上。这页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字母,不是中文,也不是她熟悉的英文。她眯起眼睛辨认,勉强认出一个单词:"merveilleux"。

"小林,这是什么语言?"她招呼助理过来。

小林凑近看了看:"好像是法语?意思是'美妙的'。"

夏澜翻到前面几页,发现近两个月来,已经有十几条不同语言的留言:法语、德语、甚至阿拉伯语。她迅速调出电脑后台数据——过去60天,国际游客占比从不足1%上升到了8%,而且呈加速增长趋势。

"这些国际游客从哪来的?"夏澜自言自语地点开详细数据。大部分是通过国际旅游平台预订,少部分是跟随在华外籍人士旅行团。

一个想法突然击中她:村子已经悄然登上了国际旅游的舞台,而她却毫无准备。

夏澜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投影仪上显示着几组数据:国际游客增长率、停留时间、消费金额。

"国际游客平均停留2.3天,是国内游客的1.8倍;人均消费额高出60%,而且差评率几乎为零。"夏澜指着屏幕,"但我们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服务。"

会议室一片沉默。村子接待国内游客已经驾轻就熟,但国际游客?大多数人连想都没想过。

"语言就是第一大障碍。"小林打破沉默,"我们中除了您,没人会说英语,更别说其他语言了。"

"还有饮食习惯。"农家乐老板李婶补充,"老外不吃动物内脏,不碰鸡爪,上次那个法国人看到我做的毛血旺,脸都绿了。"

"厕所问题更大。"王翠花直言不讳,"上个月那个英国老太太看到蹲坑,差点晕过去。"

问题一个个被抛出,清单越来越长。但夏澜的眼睛却越来越亮——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提升的空间和机会。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三件事。"她在白板上写下:语言、服务、文化。

第一周,夏澜聘请了县里唯一的外语培训机构,为所有一线员工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她自己则报名了在线法语课,每天清晨六点跟着视频练习发音。

"Bonjour! je m'appelle xia Lan."(你好!我叫夏澜。)她对着浴室镜子重复这句话,直到舌头打结。

服务升级更为复杂。夏澜亲自考察了城里几家国际酒店,记录他们的服务细节。回来后,她改造了两间样板房:增加西式马桶、配备双语指引、床上用品换成国际游客习惯的羽绒材质。

最困难的是文化融合。夏澜深知,不能为了迎合国际游客而丢失乡村本色。她需要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转机在一个雨天到来。夏澜接到县旅游局电话:法国一家小型旅游公司负责人来华考察,想寻找"真正的中国乡村体验"。

"机会来了!"夏澜立刻着手准备。她连夜制作了双语宣传册,将村子特色项目重新包装:采茶体验变成"中国茶道溯源",古法织布成了"东方丝绸的秘密",就连农家菜也被赋予"土地到餐桌的哲学"这样的诗意描述。

法国考察团一行三人,由华裔法籍导游张小姐带领。为首的是一位银发女士,名片上写着"玛德琳·杜布瓦,'真实旅行'公司创始人"。

"你们村子的风景很美。"玛德琳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但我想看的不是风景,是生活。"

夏澜早有准备:"请跟我来。"

她没有带客人去常规景点,而是直奔村东头的"竹编陈"老人家。92岁的陈老正坐在院子里编织竹篮,手指灵活地翻飞。看到外国人,老人也不怯场,咧嘴一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

"太棒了!"玛德琳兴奋地举起相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夏澜蹲下身,用刚学的法语单词向老人解释:"爷爷,这是法国朋友,您能教她编个简单的吗?"

老人点点头,拿起一根竹条递给玛德琳。在夏澜的翻译下,法国老太太笨拙但认真地尝试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一幕被随行摄影师捕捉,成为当天最动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