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创新发展,引领潮流(第2页)
"这是?"夏澜好奇地问。
小赵兴奋地解释:"夏书记,我们在做'电子油纸伞'!伞面还是传统工艺,但骨架里藏了Led灯带和感应器,天黑自动亮起,还能根据音乐变换光效!"
赵老爷子难得地露出笑容:"老祖宗的手艺,也得跟上时代不是?"
第一把"电子油纸伞"诞生的那晚,整个村子沸腾了。当赵老爷子撑开伞面,流光溢彩的图案在夜色中绽放,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游客们争相拍照,视频很快在抖音上获得百万点赞。
"电子油纸伞"成为古村新名片,订单排到三个月后。更可喜的是,年轻人开始主动向赵老爷子拜师学艺,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尝到创新甜头的夏澜没有止步。她注意到,年轻游客对传统讲解兴趣缺缺,却对互动体验情有独钟。于是,她组织团队开发了"非遗剧本杀"——将古村传说与实景解谜结合。
游客们身着古装,在破解谜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油纸伞历史、农耕知识和民俗传统。项目一经推出,周末场次提前两周就被预订一空。
"太有意思了!"一个大学生团队在留言簿上写道,"比枯燥的讲解生动一百倍,玩着玩着就把知识记住了!"
创新的浪潮席卷古村每个角落。废弃的老粮仓改造成"农耕博物馆",老农具成了互动展品;村口的古树周围布置了全息投影,夜晚演绎千年村史;连最普通的田间小路也被设计成"五感体验道",游客可以闻稻香、听蛙鸣、触摸泥土...
随着创新项目不断增加,古村游客结构悄然变化。从最初的中老年团为主,到现在年轻人占比超过60%,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到平均2.3天,消费水平提高近一倍。
最让夏澜欣慰的是村民的变化。曾经对新事物抵触的王婶,现在天天琢磨新菜式;刘叔学会了用社交媒体宣传自家民宿;连最年长的周奶奶也开始学着用平板电脑展示她绣的鞋垫。
"夏书记,县里通知下周要来开现场会。"一天早晨,老张兴冲冲地跑来,"说要推广咱们的'创新经验'!"
现场会当天,全县二十多个乡村的代表挤满了村委会大院。夏澜分享了古村的创新历程,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现在形成完整体系。会后,代表们实地考察了"四季民宿"、"电子油纸伞"和"非遗剧本杀",个个赞叹不已。
"夏书记,你们这是把乡村旅游玩出花来了!"邻村的李书记竖起大拇指,"我们还在搞农家乐,你们已经进入3.0时代了!"
省电视台的采访组闻讯而来。镜头前,夏澜从容淡定:"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深挖文化内涵,用现代方式表达。我们的每一个项目,根基都在传统文化,只是换了一种年轻人喜欢的形式。"
节目播出后,"柳溪模式"引发热议。省旅游局很快将古村评为"乡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并拨款支持二期建设。
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夏澜俯瞰焕然一新的古村。春区的海棠花开得正艳,秋区的梯田泛起金黄,夏区的竹林随风摇曳,冬区的雪景灯光如梦如幻。游客们穿梭其间,笑声回荡在山谷。
"夏书记,想什么呢?"老张走过来,递上一杯热茶。
夏澜接过茶杯,热气氤氲中,她的目光投向更远处:"我在想,乡村振兴没有终点线。今天我们是引领者,明天可能就被超越。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活力。"
老张若有所思地点头:"是啊,就像赵老爷子说的,老树也得发新芽。"
正说着,小林匆匆跑来:"夏书记,好消息!省里选中我们参加全国乡村旅游创新大赛!"
夏澜微微一笑。她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创新的种子已经在古村生根发芽,未来的柳溪,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夕阳西下,古村的灯光次第亮起。"电子油纸伞"在暮色中绽放流光溢彩,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