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256章 特色营销,脱颖而出(第2页)

"这才是我想要的传播效果。"夏澜对身边的小林说,"不是摆拍,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感动。"

傍晚时分,五位博主在村口古树下集合,准备进行联合直播。夏澜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小惊喜——由村里孩子们组成的"柳溪民歌队",穿着传统服饰,演唱原生态的山歌。

当清澈的童声在暮色中响起,直播间瞬间沸腾。弹幕如雪花般飘过:

"听哭了!"

"这才是中国的根!"

"立刻马上要去!"

直播结束后的庆功宴上,林小满举着土碗装的米酒对夏澜说:"夏书记,你们村要火了!今天五直播间总观看量破千万,话题已经上了热搜!"

果然,当晚"柳溪古村活态文化"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前二十。村里微信公众号一夜涨粉五万,预订系统再次被挤爆。

接下来的日子,古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每天早上,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驶入村口;古巷里,游客们跟着村民学手艺、干农活、唱山歌,欢声笑语不断。

夏澜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注意到,虽然人数多了,但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于是,她推出了"深度体验卡":游客可以选择"非遗传承人一日农夫"或"乡村美食家"等主题,进行为期两到三天的沉浸式体验。

"我们要的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真正懂得欣赏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夏澜在村民大会上解释,"他们停留时间越长,消费就越多,对村子的理解也越深。"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城里来的白领跟着赵老爷子一学就是三天油纸伞;退休教师组团来体验农耕生活,一住就是一周;摄影爱好者更是对梯田日出日落流连忘返。

一个月后的总结会上,老张捧着账本的手都在抖:"夏书记,这个月旅游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80%,特产销售增长250%,连村里最偏远的李大爷家编的竹筐都卖光了!"

正当大家欢欣鼓舞时,小林急匆匆跑进来:"夏书记,不好了!李家沟和王家村抄袭我们的模式,也在搞什么'非遗体验',还挖走了我们两个导游!"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村民们面面相觑,笑容凝固在脸上。

夏澜却笑了:"这是好事啊!"

"好事?"老张瞪大眼睛。

"当然。"夏澜从容地点击电脑,调出一组数据,"首先,这证明我们的模式成功了,才会有人模仿。其次,"她切换到竞争对手的页面,"你们看,他们只是在照猫画虎,根本没有我们的文化底蕴。"

她指着屏幕上李家沟的"非遗展示馆":"塑料做的仿古油纸伞,机器印刷的'农民画',穿着戏服的'村民'...这些东西,能和我们赵爷爷六十年的真手艺比吗?"

村民们的神情渐渐舒展。赵老爷子拍案而起:"让他们抄!我赵家的油纸伞,祖传八代,他们学得会形,学不到魂!"

"就是这个道理。"夏澜趁热打铁,"所以我们要做得更精、更深。下个月,我计划举办'柳溪非遗文化节',把周边真正的老手艺人都请来,办一场真正的文化盛会!"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走出村委会,夏澜深吸一口乡村特有的清新空气。夕阳将古村的青瓦白墙染成金色,远处梯田里,几个体验农活的游客正跟着村民学插秧,笑声随风传来。

手机震动,是县旅游局长的来电:"夏澜啊,你们村的经验太宝贵了!下周能来县里做个分享吗?其他村子都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夏澜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古村,轻声回答:"当然可以。不过我想告诉他们,乡村旅游的灵魂不是模仿,而是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挂断电话,她信步走向村口的古树。树下的布告栏上,贴满了游客留下的感言纸条。夏澜随手翻开几张:

"在这里,我找到了童年的记忆。"

"赵爷爷不仅教会我做伞,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匠心。"

"王婶的艾叶粑粑,是妈妈的味道..."

夏澜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些朴实的评价,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证明她们路子的正确性。特色营销不是噱头,而是将乡村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需要它的人。

远处,又一辆旅游大巴缓缓驶来。夏澜整理了一下衣襟,面带微笑迎了上去。她知道,属于柳溪古村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