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莫言孤影难撑世,总有丹心照九霄(第2页)
“现在不一样了。” 老王望着来来往往的百姓,有人捧着诉状排队,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脸上都带着真切的敬意,“上个月陕西来的老汉,为了给您送一袋新米,走了一个月山路,说您当年帮他们追回了赈灾粮,这米一定要让您尝尝。” 谢渊闻言笑了,那袋米他没留,让厨房熬成了粥,分给了衙署的小吏和门口的乞丐。
江南百姓送 “清风石” 的事,谢渊也是后来才知道的。那石头是江南二十多个县的百姓凑钱采的青石,由十个壮汉轮流抬着,走水路、过山路,历时三个月才到京师。石上 “谢青天” 三个字,是几个读过书的老农商量着刻的,没有落款,只因为 “这是咱百姓共同的心意”。
“谢大人,陛下驾到!” 门外的通报声打断了回忆。谢渊忙迎出去,见萧桓穿着明黄色常服,正站在 “清风石” 前,伸手拂去石上的薄雪。“这石头倒有灵性,立在这儿,连风都清爽了几分。” 萧桓笑着回头,目光落在谢渊冻得发红的手上,“五年了,你把都察院从泥潭里拉出来,让清风又吹进了官衙,朕该赏你。”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人的功劳。” 他指着石缝里的青草,那青草在寒风中挺着细弱的茎秆,叶片上还沾着雪粒,却透着勃勃生机,“您看这草,没人浇水施肥,可只要天不旱、石不压,它自然能从石缝里钻出来。清廉也是这样,朝廷立了国法这‘阳光’,官员守着规矩不‘挡路’,公道自然能在百姓心里扎根。臣不过是时常擦擦这石头上的灰,不让清风被尘泥盖住罢了。”
萧桓望着那几株青草,又看看谢渊眼中的真诚,突然明白了。这五年,谢渊面对的何止是刘忠、魏庸这样的明枪,还有无数匿名的威胁信、同僚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一次马车的车轴被人动了手脚,在回京的路上险些坠崖。可他从未退缩,始终守着 “国法大于私情” 的底线,把百姓的冤屈当成自己的牵挂。
“传朕旨意。” 萧桓对身后的太监道,“赐都察院‘护法忠勤’金匾一块,悬挂于大堂之上,让所有来此的官员都看看,什么是为官的本分。” 谢渊忙道:“陛下,这匾……” 萧桓摆摆手:“这匾不是给你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守规矩、护公道的官的。但这清风,是你先吹起来的。”
三日后,金匾挂上了都察院大堂。谢渊召集了所有同僚,站在金匾下朗声道:“这‘护法忠勤’四个字,属于每一位熬夜批卷的同僚,属于每一位踏雪巡按的御史,属于每一位坚守规矩的吏员。我谢渊不过是替大家擦擦这匾上的灰,真正让它发光的,是咱们心里的公道,是百姓眼里的期盼。” 堂下的御史们纷纷点头,老御史周大人眼眶泛红,他想起自己当年被打压时,是谢渊把他扶起来,说 “都察院的御史,就该有骨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桓站在大堂外,听着里面的话语,望着 “清风石” 旁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这都察院的风,是真的清了。这清风里,有谢渊的坚守,有同僚的觉醒,更有国法照进人心的温暖。所谓 “谢青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名号,而是百姓对公道的信仰,是大吴王朝最坚实的根基。
同僚们都以为谢渊会把金匾挂在自己的书房,他却让人将金匾挂在了都察院大堂的正中央,正对着大门,每个走进大堂的人都能看到。挂牌那天,谢渊召集了都察院的所有官员,站在金匾下,郑重道:“这‘护法忠勤’四个字,不属于我谢渊一人,属于在座的每一位。是你们日夜辛劳,查案办案,才守住了这都察院的清风;是你们坚守原则,不徇私情,才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我不过是替大家擦擦这金匾上的灰,真正让它发光的,是你们每个人心里的公道。”
同僚们闻言,无不感动。老御史李大人眼眶泛红,他想起五年前自己因弹劾权贵被打压,是谢渊力排众议为他正名,让他重拾信心。年轻的御史们则纷纷表示,要以谢渊为榜样,坚守清廉,不负百姓所托。
萧桓站在大堂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这五年来谢渊的点点滴滴:为了查案,他常常穿着麻鞋,踏着泥泞深入民间;为了批阅卷宗,他常常彻夜不眠,寒夜的灯火照亮他疲惫却坚定的身影;面对百姓的馈赠,他一概拒收,却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接济穷人;面对权贵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始终坚守国法底线。
他终于明白,“谢青天” 的名号,从来不是谢渊一个人的荣光,而是百姓对公道的期盼,是国法照进人心的光。都察院的清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谢渊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清官用坚守和执着换来的;朝野的风气,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渐渐变得清明。
回到皇宫,萧桓在御书房写下了一段手记:“观谢御史五年,见他竹筐装诉状,麻鞋踩泥泞,寒夜批卷宗,拒礼立碑石。方知‘清廉’二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心里装着百姓的苦;不是不近人情,是把私情让给了国法。都察院的风,因他而清;朝野的官,因他而正 —— 这才是‘谢青天’真正的分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都察院的 “清风石” 上,也洒在大堂的 “护法忠勤” 金匾上,更洒在谢渊和同僚们忙碌的身影上。清风拂过,吹动了他们的官袍,也吹动了大吴王朝的希望。这清风,将永远回荡在都察院的庭院里,回荡在百姓的心中,成为永不磨灭的公道之歌。
片尾
德佑二十九年春正月,都察院 “清风石” 旁又立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萧桓的亲笔题词:“清风满院,公道在民”。谢渊因政绩卓着,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仍兼左都御史之职。他在任期间,都察院共查处贪腐案件五百余起,举荐清正官员两百余人,百姓送的 “青天” 匾额堆满了库房,他却一块也没挂,只在大堂挂着 “护法忠勤” 金匾,提醒同僚不忘职责。
德佑帝萧桓在《御批》中写道:“谢卿在都察院五年,清风化雨,润物无声。朕悟之:治国之道,莫先于吏治;吏治之要,莫先于清廉。卿以一人之力,带动百官之风,以一心之诚,赢得万民之心,此乃大吴之幸。”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任左都御史五年,革除积弊,整顿吏治,弹劾贪腐,平反冤狱,都察院风气为之一新,百姓呼为‘谢青天’。立‘清风石’于衙前,无落款,盖民心所寄也。帝赐‘护法忠勤’金匾,渊挂之于大堂,曰:‘此非一人之功,乃众臣守规之效。’ 论曰:‘谢渊之清风,非独善其身,更兼济天下;其清廉,非沽名钓誉,乃出于本心。大吴吏治之清明,自渊始盛,百姓之安,亦赖于此。’” 后世史官评曰:“自古清官多矣,然能以清风化政风,以丹心暖民心者,谢渊堪称典范。